时间: 2025-04-26 02:26: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26:37
案牍(àn dú)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文书、文件或案卷。在古代,它特指官方的文书、档案或法律文件。现代汉语中,这个词的使用范围有所缩小,更多地指代与法律、行政相关的文件或档案。
案牍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指官方的文书和档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在法律和行政文件上,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案牍与官僚体系紧密相关,代表了官方的权威和记录。在现代社会,案牍仍然是法律和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的规范和秩序。
案牍一词给人以正式、严肃的感觉,可能联想到繁琐的文书工作或法律程序。它也可能引发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案牍可能不常被提及,但在处理法律事务或行政工作时,这个词会变得非常实用。例如,在准备法律文件时,可能会说“我们需要整理这些案牍”。
在诗歌中,案牍可以用来形容历史的厚重:
案牍堆积如山,岁月无声流逝。 字字句句,皆是过往的见证。
视觉上,案牍可能让人联想到整齐排列的文件柜、古老的卷轴或现代的电子档案。听觉上,可能联想到翻阅纸张的声音或键盘敲击的声音。
在英语中,与案牍对应的词汇可能是“documents”或“archives”,但在法律语境中,更具体的词汇如“legal documents”或“case files”可能更接近案牍的含义。
案牍作为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使用不多,但在专业和正式语境中仍然非常重要。了解案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尤其是在法律和行政领域。
1.
【案】
(形声。从木,安声。本义: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
同本义。
【引证】
《史记·田叔列传》-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 、 《后汉书·梁鸿传》-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组词】
捧案;案杯
2.
【牍】
(形声。从片,卖声。“片”,本指木头竖剖成的一半。古时用木片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古代写字用的木片,也称木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牍,书版也。长一尺,既书曰牍,未书曰椠。 、 《史记·陈遵传》-与人尺牍。 、 《史记·游侠原涉传》。注:“木简也。”-削牍为疏。 、 《史记·周勃传》-吏乃书牍背示之。 、 杨修《答临淄侯笺》-握牍持笔。
【组词】
牍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