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1: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1:51
“依违两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两个极端之间犹豫不决,无法做出决定。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在面对两种选择时,既不想完全接受其中一种,也不想完全拒绝另一种,处于一种矛盾和犹豫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依违两端”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面临重大抉择时的心理挣扎。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决定时的犹豫不决。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决策理论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决策过程中的矛盾心理。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例如,“犹豫不决”更强调时间的拖延,“举棋不定”则形象地比喻了决策时的犹豫,“左右为难”则强调了选择的困难。
“依违两端”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汉语,用来形容人在决策时的矛盾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依违两端”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中庸之道的追求,即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平衡。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快速变化和多样选择时的困惑和挑战。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复杂和矛盾的。它让我联想到人们在面对重要决策时的焦虑和不安,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依违两端,既对理工科感兴趣,又不想放弃对文学的热爱。最终,我选择了双学位,平衡了两种兴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我依违两端, 一端是星辰大海,一端是尘世烟火。”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面对两条不同的道路,犹豫不决。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钟表的滴答声,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决策的紧迫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itting on the fence”,意指在两个观点或立场之间保持中立,不做出选择。这个表达在意义上与“依违两端”相似,但文化背景和使用语境有所不同。
“依违两端”这个词汇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在决策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它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理解人性复杂性的窗口。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更准确地描述和分析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内心世界。
昨见子敬寄来丁田文字,不论文字工拙,但依违两可,主意不定。
再召,会有三王并封之议,叔承遗书数千言,谓当引大义以去就力争,不当~,负主恩,辜物望。
1.
【依】
户牖间画有斧形的屏风。 同: 扆
【引证】
《仪礼·觐礼》-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 、 《周礼·春官·司几筵》-王位设黼依。 、 《荀子·正论》。杨倞注:“依,亦作扆,音同。”-居则设张容,负依而坐。 、 《礼记·曲礼下》。释文:“依,本又作扆。”-天子当依而立。 、 《汉书·西域传赞》-天子负黼依。
2.
【违】
(形声。从辵(chuò),韦声。本义:离开;背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违,离也。 、 《尔雅》-违,远也。 、 《诗·邶风·谷风》。传:“离也。”-中心有违。 、 《书·酒诰》-薄违农父。 、 《楚辞·离骚》-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组词】
违别、 违离、 违恋、 违阔、 违署、 违远、 违间、 违弃、 违异
3.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4.
【端】
(形声。从立,耑(duān)声。本义:站得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立容直也。”-端,直也。 、 《广雅·释诂一》-端,正也。 、 《礼记·祭义》-以端其位。 、 《礼记·王藻》-端行颐霤如矢。 、 《礼记·曲礼》-振书端书于君前。
【组词】
端行、 端拱、 端伟、 端端、 端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