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5:3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5:31:20
“杀才”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杀死有才能的人”。在古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带有贬义,指的是对有才能的人进行迫害或杀害。
在文学作品中,“杀才”可能用来形容对有才华的人的不公待遇或悲剧命运。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使用,通常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表达对某种不公正行为的愤怒或悲哀。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历史上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杀才”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杀”和“才”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杀死”和“才能”。在历史上,这个词汇可能与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有关,反映了社会对才华的恐惧或不公。
在**历史上,“杀才”可能与对文人墨客的迫害有关,如文化大革命期间对知识分子的打压。这个词汇反映了社会对才华的恐惧或不公,以及对知识分子的不尊重。
“杀才”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悲剧色彩,让人联想到才华被埋没或被不公正对待的情景。它可能引发对历史不公的反思,以及对才华和正义的珍视。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没有直接遇到“杀才”的情况,但通过学*历史和文学作品,可以理解这个词汇背后的深刻含义,并在讨论社会正义和人才发展时引用。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杀才”来表达对才华被埋没的哀悼:
在时光的长河中,
杀才的阴影悄然掠过,
才华如星辰,
却被无情的风暴吞没。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文人被不公正对待的画面,如被囚禁或流放的场景。在音乐中,可以选择悲伤的旋律来表达“杀才”的悲剧色彩。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迫害知识分子”或“扼杀创造力”在不同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杀才”这个词汇深刻反映了社会对才华的不公和迫害,是历史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社会正义和人才发展的重要性。
1.
【杀】
(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殺,戮也。 、 《墨子·三辩》-武王胜殷杀纣。 、 《吕氏春秋·仲秋》-杀气浸盛。 、 《考工记·冶氏》-为杀矢。 、 《谷梁传·昭公十三年》-杀其君,虔于乾溪。 、 《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子罕杀宋君而夺政。 、 陶潜《桃花源记》-设酒杀鸡作食。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组词】
杀猪;杀鸡;杀戒、 杀坏、 杀落、 杀坯、 杀鸡扯脖、 杀人灭口
2.
【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才,草木之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