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33: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33:40
“依违两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无法明确选择或表态。基本含义是指态度或立场不明确,既不偏向这一方,也不偏向那一方,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依违两可”常用来描述人物的内心矛盾或决策困境,如在小说中描述主角在两个选择之间徘徊不定。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面对选择时的犹豫不决,或者在表达意见时的含糊其辞。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决策科学中,这个词可能用来分析人们在面对复杂决策时的行为模式。
同义词中,“模棱两可”强调的是表达上的不明确,而“犹豫不决”和“摇摆不定”则更多描述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动摇。反义词则强调了决策或表态的明确性和坚定性。
“依违两可”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依”和“违”两个反义词组成,表示在两者之间徘徊。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依违两可”有时被视为一种圆滑或不真诚的表现,尤其是在政治或商业谈判中。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保持中立或不明确表态也可能是一种策略,用以避免过早暴露自己的立场。
这个词组常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优柔寡断、缺乏决断力。在个人表达中,使用这个词可能会让人感觉到说话者的不确定性和犹豫。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在两个选项之间做出选择的情况,当时的感觉就是依违两可,难以决断。这种体验让我更加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情感色彩。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爱与恨的边缘,我依违两可,心似飘摇的叶,不知归宿何方。”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人站在分岔路口,面露难色,无法决定走哪条路。听觉上,可能联想到犹豫不决的脚步声,或者在决策时内心的挣扎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itting on the fence”,意指保持中立,不明确表态。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含义,反映了人类在面对选择时的共同心理状态。
“依违两可”这个词汇深刻地描绘了人在决策时的复杂心理状态,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塑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态度。
昨见子敬寄来丁田文字,不论文字工拙,但依违两可,主意不定。
刚正不挠,无所阿响者,君子也;~,工于趋避者,小人也。
1.
【依】
户牖间画有斧形的屏风。 同: 扆
【引证】
《仪礼·觐礼》-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 、 《周礼·春官·司几筵》-王位设黼依。 、 《荀子·正论》。杨倞注:“依,亦作扆,音同。”-居则设张容,负依而坐。 、 《礼记·曲礼下》。释文:“依,本又作扆。”-天子当依而立。 、 《汉书·西域传赞》-天子负黼依。
2.
【违】
(形声。从辵(chuò),韦声。本义:离开;背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违,离也。 、 《尔雅》-违,远也。 、 《诗·邶风·谷风》。传:“离也。”-中心有违。 、 《书·酒诰》-薄违农父。 、 《楚辞·离骚》-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组词】
违别、 违离、 违恋、 违阔、 违署、 违远、 违间、 违弃、 违异
3.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4.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