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40: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40:28
“匡鼎解颐”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字面意思是“匡衡的言论使人们开怀大笑”,其中“匡鼎”指的是匡衡,西汉时期的著名学者和政治家,“解颐”意为开颜而笑。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言谈风趣,能使人开怀大笑。
在文学作品中,“匡鼎解颐”常用来形容人物的言谈幽默风趣,如在古代小说或戏剧中描述主角或配角的话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人们可能会用类似的表达来形容某人的幽默感。在专业领域,如文学评论或语言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文本中的幽默元素。
“匡鼎解颐”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反映了古代对幽默和风趣言谈的欣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幽默言谈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幽默和风趣被视为一种智慧和社交技巧。因此,“匡鼎解颐”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物时,往往带有正面的评价,认为这样的人能够以幽默的方式化解紧张或尴尬的局面。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愉悦和轻松的。它让人联想到愉快的社交场合和幽默的对话,有助于缓解压力和增进人际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人的言谈特别幽默,我可能会用“匡鼎解颐”来形容他,以此表达对他的赞赏和喜爱。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笑语盈,匡鼎解颐乐无边。”
想象一个充满笑声的聚会场景,人们围坐在一起,听着某人的幽默故事,笑声此起彼伏,这就是“匡鼎解颐”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ickle one's funny bone”或“crack someone up”,都是形容某人的言谈或行为非常幽默,能让人大笑。
“匡鼎解颐”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对幽默和风趣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
故诗至人妙,有言下未尝毕露,其情则已跃然者。使善说者代为指点,无不亹亹动人,即~是已。
1.
【匡】
(形声。从匚(fāng),表示与筐器有关,王声。本义:盛东西的方形竹器)。
“筐”的古字。容器名。
【引证】
《说文》-匡,饭器,也。 、 《诗·小雅·楚茨》-既齐既稷,既匡既勑。 、 《礼记·檀弓》-蚕则绩而蟹有匡。
2.
【鼎】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同本义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引证】
《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组词】
鼎峙、 鼎铉、 鼎鼐
3.
【解】
兽名。
【引证】
《太玄·难》。注:“獬豸者,直兽也。”-角解豸终。
【组词】
解豸
官署,官吏办事的地方。
【引证】
《韩非子》-事私门而完解舍。
【组词】
解舍
4.
【颐】
(形声。从页(xié),臣(yí)声。臣,面颊,繁化作“颐”。本义:下巴) 同本义。
【引证】
《方言十》-颐,颌也。 、 《释名》-颐,或曰辅车,或曰牙车,或曰颊车。 、 《春秋元命苞》-后稷岐颐自求。 、 《礼记·玉藻》-端行颐霤如矢。 、 《庄子·天地》-手指颐指。 、 《汉书·东方朔传》-擢项颐。 、 《易·噬嗑》-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 、 《西游记》-大耳横颐方面相,肩查腹满身躯胖。 、 《新唐书》-方额广颐。
【组词】
颐腮、 颐脱、 颐溜
保养。
【引证】
《易·序卦》-颐者,养也。 、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 唐·韩愈《闵己赋》-恶饮食乎陋巷兮,亦足以颐神而保年。
【组词】
颐志、 颐育、 颐神、 颐爱、 颐贤、 颐养精神、 颐身、 颐年、 颐老、 颐养天年、 颐神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