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9:03: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9:03:44
词汇“学际天人”是一个较为文雅和深奥的词汇,它通常用于描述学术或知识的高度和广度,以及与自然和宇宙的和谐统一。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学际天人”字面意思是指学问达到了与天(宇宙、自然)相通的境界。它强调的是学问的深邃和广博,以及学者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学际天人”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和儒家对学问与自然关系的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学问深厚、能够洞察自然规律的学者。
在传统文化中,学问被视为与天地自然相通的重要途径。因此,“学际天人”这个词汇体现了人对学问的崇高追求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庄重、深邃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那些学问渊博、能够洞察宇宙奥秘的智者。它激发人们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欲望。
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曾遇到过一位教授,他的学问深厚,对自然科学的理解非常透彻,我常常觉得他的学问已经达到了学际天人的境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学问如星辰,学际天人境,洞察宇宙心,智慧照古今。”
想象一位智者在星空下思考,周围是宁静的自然环境,这样的画面可以很好地体现“学际天人”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niversal knowledge”或“cosmic understanding”,但这些表达没有“学际天人”那种深邃和文雅的感觉。
“学际天人”这个词汇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形容学问高深的词汇,它还代表了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精神。在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提醒我要不断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努力理解并尊重自然规律。
或位升台鼎,~,润色之文,咸布编集。
1.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
2.
【际】
(形声。从阜(fù),祭声。本义:两墙相合之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两墙相合之缝也。-际,壁会也。
3.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4.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