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21:53: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21:53:57
敬授民时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尊敬地授予民众时间”。这个成语源自《尚书·尧典》,原文是“敬授民时,以成岁功”,意指古代帝王慎重地向民众颁布历法,以便民众能够按照时节进行农事活动,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在文学作品中,敬授民时 常用来形容古代帝王的贤明和治国有方,特别是在重视农业和民生的方面。在口语中,这个成语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古代政治、历史或农业时可能会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农学和古代政治研究中,这个成语被用来描述古代社会的管理方式和时间观念。
敬授民时 源自《尚书·尧典》,是古代**对时间管理和社会秩序的一种理想化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义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主要在学术和历史讨论中出现。
在传统文化中,敬授民时** 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时间管理的重视,以及通过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来维持社会稳定和繁荣的智慧。
这个成语给人以庄重、古朴的感觉,联想到古代帝王的责任感和对民生的关怀。它也让人思考现代社会中时间管理和资源分配的重要性。
在现代生活中,敬授民时 的概念可以应用于时间管理和工作安排上,强调合理规划和高效利用时间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敬授民时古风存,岁月悠悠耕织勤。”
结合古代农耕的图片或视频,可以更好地理解 敬授民时 的实际意义和背景。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体现在对季节变化的重视和农事活动的安排上,但具体表达和成语可能不同。
敬授民时 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对时间管理的重视,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通过学和理解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时间,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
伏惟陛下,敬授民时,造幄籍圃。
食乃民天,农为治本,垂之千载,贻诸百王,莫不~,躬耕帝籍。
1.
【敬】
(会意。从攴(pū),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jí),有紧急、急迫之义。本义: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敬,肃也。 、 《礼记·曲礼》。注:“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毋不敬何允。 、 《礼记·少仪》-宾客主恭,祭祀主敬。 、 《仪礼·聘礼》-入门主敬,升堂主慎。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敬德之聚也。 、 《战国策·赵策》-敬诺。 、 《史记·陈涉世家》-敬受命。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敬进如姬。 、 唐·李朝威《柳毅传》-敬闻命关。
【组词】
敬让、 敬诚缉熙、 敬身、 敬慎
2.
【授】
(会意。从手,从受,受声。本义:给予;交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授”应是后起字。-授,予也。 、 《周礼·邻长》-则从而授之。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注:“数也。”-献俘授馘。 、 《国语·鲁语》。注:“与也。”-今日必授。 、 《资治通鉴》-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组词】
授受、 授兵、 授官厅、 授玉、 授室、 授赏、 授简、 授以全权;授位、 授政
3.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4.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