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11: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11:37
干坼(gān chè)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干燥而裂开”。它通常用来描述物体因缺乏水分而变得干燥,最终导致表面或内部出现裂缝的状态。
“干坼”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干”(干燥)和“坼”(裂开)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坼”字已有裂开的意思,而“干坼”作为一个复合词,其意义和用法在历史演变中相对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干坼常与自然灾害如干旱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对农业生产的依赖。
“干坼”一词给人以干燥、贫瘠、不适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缺水、荒凉的景象,可能引发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注意到在干燥的季节,家里的木制家具表面会出现干坼的现象,这提醒我需要保持室内适当的湿度。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干坼”来描绘荒漠的景象:
风沙漫卷,大地干坼, 生命的绿洲,何处寻觅?
视觉上,“干坼”让人联想到干裂的土地或枯萎的植物;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干燥的风声或物体裂开时的细微声响。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racked”或“chapped”,但这些词汇更多用于描述表面的裂纹或皮肤的干燥,不如“干坼”那样强调因干燥而导致的深层裂缝。
“干坼”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个物理现象,还承载了文化和情感的内涵。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坼】
(形声。从土,斥声。本义:裂开,分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土裂。-坼,裂也。 、 《淮南子·本经》。注:“燥裂也。”-天旱地坼。 、 《诗·大雅·生民》-不坼不副。 、 《易·解》-百果草木皆甲坼。
【组词】
坼甲、 坼腹
裂缝。
【引证】
《周礼·占人》-卜人占坼。
【组词】
坼兆、 坼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