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1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16:54
干女儿:在中文里,“干女儿”指的是一个人通过某种仪式或口头承诺,认领的非亲生女儿。这种关系通常是基于情感、友谊或互助的需要而建立的,不同于法律上的收养关系。
“干女儿”一词源自**传统文化,其中“干”字在这里表示非正式或非血缘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社会和法律地位可能因地区和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文化中,干女儿关系往往基于深厚的情感纽带,有时是为了弥补没有女儿的遗憾,或是为了加强两个家庭之间的联系。这种关系在某些社群中非常重视,可能涉及特定的仪式和承诺。
提到“干女儿”,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温馨的家庭场景、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非血缘关系中的爱与关怀。这种关系往往带有一种特别的温暖和安全感。
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朋友或亲戚认领干女儿的情况,这种关系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家庭聚会和庆祝活动,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如同星辰认领夜空,我以心为誓,认你为干女儿,共享人间温暖。”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温馨的家庭照片,听觉上,可能是家庭聚会中的欢声笑语。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非正式亲子关系可能被称为“goddaughter”,但在法律和社会认可度上可能有所不同。
“干女儿”这个词在中文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意义,它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一个词汇,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语言的细腻之处。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本义:女性, 女人,与“男”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育说:“对文则处子曰女,适人曰妇。”-女,妇人也。 、 《诗·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贾谊《论积贮疏》-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男女衣著。 、 《韩非子·亡征》-男女无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男女奔窜。
【组词】
女陪堂、 女先儿、 女红、 女冠、 女兄、 女伯、 女嬖、 女隶、 女中丈夫
3.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