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5:22: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5:22:03
“一言既出,金玉不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说一旦话说出口,就像金子和玉石一样坚定不移,不会改变。这个成语强调了说话的严肃性和承诺的不可撤销性。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坚定信念或承诺,如在历史小说中描述忠诚的臣子对君主的誓言。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强调自己的决心或对某事的坚定立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商业谈判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协议的不可更改性。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如“言出必行”强调行动的必然性,而“一诺千金”则强调承诺的珍贵。反义词则完全相反,强调的是不守信用或反复无常。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礼仪文化和儒家思想,强调诚信和守信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因为现代社会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变通。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非常重要的道德品质。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了在社会交往中保持诚信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尽管价值观有所变化,但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教育人们保持诚信和责任感。
这个成语给人以庄重和严肃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承诺。它影响着人们在表达承诺时的态度和语气,使得人们在做出承诺时更加慎重。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重要的商业谈判中听到对方用这个成语来强调他们的承诺,这让我感到他们的诚意和决心,从而增强了合作的信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誓言如金,一言既出,金玉不移。”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金色的光芒和玉石的温润,象征着坚定和珍贵。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庄重的宣誓声或承诺的声音,给人一种坚定不移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promise is a promise”,强调承诺的不可违背性。不同文化中对承诺的重视程度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的价值观——诚信和守信——是普遍的。
“一言既出,金玉不移”这个成语在我对汉语的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让我在表达承诺时更加慎重和认真。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诚信的重视,是我在跨文化交流中可以传达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我家小姐贞心定识不减古媛,今日一言既出,金玉不移。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
3.
【既】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既,小食也。 、 《礼记·玉藻》-君既食。 、 《义礼·乡饮酒礼》-不拜既爵。
4.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5.
【金】
(会意。金文字形。从人(表示覆盖),从土,从二。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本义:金属)。
金属的通称或金属总名。
【引证】
《说文》-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錬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 、 《尔雅·释地》-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 、 《易·妒》-系于金柅。 、 《书·禹贡》。注:“铜三色也。”-惟金三品。 、 唐·李朝威《柳毅传》-项掣金锁。
【组词】
五金、 白金、 金背、 金钥、 金荷、 金铺、 金钟
6.
【玉】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 《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君无故玉不去身。 、 《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五玉。 、 《周礼·王府》-王齐则共食玉。 、 《书·洪范》-惟辟玉食。 、 《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组词】
玉情儿、 玉墀、 玉阙、 玉虚、 玉树、 玉砚、 玉雕、 玉栏
7.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8.
【移】
(形声。从禾,多声。本义:移秧)。
同本义。泛指移植。
【引证】
《说文》。徐灏注:“戴氏侗曰:‘移,移秧也。凡种稻必先苗之而移之,迁移之义取焉,别作。灏按:禾苗茂密乃移种之。’”-移,禾相倚移也。
【组词】
移花、 移根、 移种,移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