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7:1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7:15:01
“一言既出,如白染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说一旦话出口,就像白色的布料被染上了黑色一样,无法再恢复原状。这个成语强调了说话的重要性,意味着说出的话一旦出口,就无法收回,其影响和后果是不可逆转的。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承诺或誓言的严肃性和不可违背性。在口语交流中,它提醒人们在说话前三思,因为话语的影响力是深远的。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商业谈判中,这个成语强调了言辞的正式性和约束力。
同义词:一言九鼎、言出法随、言而有信
反义词:言而无信、出尔反尔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道德观念和语言文化。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言辞的庄重和诚信,因此形成了这样的成语来强调话语的不可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但其核心意义——话语的严肃性和不可更改性——始终未变。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和言而有信是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了说话的责任和后果。在现代社会,尽管价值观有所变化,但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提醒人们在公共和私人生活中要谨慎言辞。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庄重和严肃的感觉,让人联想到责任和承诺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在说话时要考虑后果,避免轻率或不负责任的言辞。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听到这个成语被用来提醒人们在做出承诺或发表意见时要慎重。例如,在家庭讨论中,长辈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教育年轻人要对自己的话语负责。
在诗歌中,可以将这个成语融入到对爱情或友情的描述中,强调承诺的永恒和不可违背:
“一言既出,如白染皂, 情深似海,誓言不老。”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块洁白的布料被染上了黑色,象征着话语的不可逆性。听觉上,这个成语的节奏和韵律给人一种庄重和严肃的感觉,如同古老的钟声在耳边回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A word spoken is past recalling”或“What's said cannot be unsaid”,都强调了话语的不可逆性。这些表达在西方文化中同样强调了言辞的重要性和后果。
“一言既出,如白染皂”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语言的力量和责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要谨慎使用言辞,因为每一句话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还能够提升我们的沟通技巧和责任感。
何出此言,大将军一言既出,如白染皂。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119回:“咱们可是君子~。”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
3.
【既】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既,小食也。 、 《礼记·玉藻》-君既食。 、 《义礼·乡饮酒礼》-不拜既爵。
4.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5.
【如】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如,从随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有律以如己也。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 《柳宗元《三戒》-犬皆如人意。
【组词】
如命、 如志、 如令
6.
【白】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同本义。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引证】
《说文》-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 、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 、 《庄子·知北游》-若白驹之过隙。 、 《汉书·贾谊传》-白昼大都之中。 、 《庄子·马蹄》-白玉不毁,孰为圭璋。 、 《庄子·渔父》-须眉交白。 、 《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 、 《战国策·燕策》-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组词】
雪白、 白衣
7.
【染】
(形声。从水,杂声。一说从木、从水、从九。会意。古染料多来源于植物,故从木;染料须加工成液体,故从水;染须反复进行,故从九。本义:使布帛等物着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染,以缯为色也。 、 《周礼·序官》。注:“兰ň象斗之属,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掌染草。
【组词】
染博士、 染服、 染户、 染茜、 染采、 染事、 染网、 一股暖流染红了她的两颊;染指甲;染头发
8.
【皂】
皂斗的略称(指栎实、柞实等),其壳斗煮汁,可以染黑,本作“皁”,后作“皂”。
【引证】
《周礼·地官·大司徒》-一日山林,其植物宜皂物。
【组词】
皂物
旧时衙门内的差役。
【引证】
《儒林外史》-官府坐在三堂上,叫值日的皂头把万中书提了进来。
【组词】
皂雕追紫燕,猛虎啖羊羔、 皂快壮健、 皂快、 皂头、 皂舆、 皂衣、 皂役、 皂班、 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