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7:33: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33:45
人次:这是一个计量单位,用于统计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某个地点或参与某项活动的人数总和。它考虑了同一个人可能多次通过或参与的情况,因此不同于单纯的“人数”统计。
“人次”一词源于对人数统计的需求,特别是在需要考虑重复参与的情况下。随着社会活动和统计需求的增加,这个词在20世纪中叶开始广泛使用。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和旅游热点,“人次”常用于评估公共设施和服务的需求,如交通、旅游景点等。
“人次”这个词通常不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但它可以引发对活动规模和社会参与度的思考。
在规划大型活动时,如音乐节或展览,组织者需要精确计算“人次”以确保安全和资源充足。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人次如潮,涌动在时光的岸边,每一次回眸,都是历史的重现。”
想象一个繁忙的地铁站,人群涌动,每一次刷卡进站的声音,都是“人次”的增加。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visits”或“attendances”,但这些词没有“人次”那样精确地表达重复计算的含义。
“人次”是一个实用的统计单位,帮助我们理解和评估社会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正确使用“人次”可以提高我们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次】
(形声。从欠,二声。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
同本义。
【引证】
《礼记·檀弓上》注-次,舍也。 、 《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次于鱼陵。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泰伯素服郊次。 、 《书·泰誓中》-王次于河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