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03: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03:46
放诸四裔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放置在四个边远的地方”,其中“放诸”意味着“放置”,“四裔”指的是“四个边远的地方”。基本含义是指将某物或某人放置在极为偏远的地方,通常带有贬义,暗示被边缘化或被排除在主流之外。
在文学作品中,放诸四裔 可能用来形容一个人被社会或群体边缘化的状态,如在《红楼梦》中,某些角色可能被描述为“放诸四裔”,意味着他们被排除在家族的核心圈子之外。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可能会用来描述某些群体或文化的边缘化状态。
放诸四裔 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古典,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四裔”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形容边远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文学作品或学术讨论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放诸四裔 可能用来描述某些群体或个体因文化、或政治原因而被边缘化的状态。例如,在某些历史时期,不同信仰的人可能会被放诸四裔,生活在社会的边缘。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被遗弃和孤独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被社会排斥的个体或群体,感到无助和孤立。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遇到过某些观点或行为被主流社会排斥的情况,这时放诸四裔 这个词汇可以帮助表达这种被边缘化的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他的声音,被放诸四裔, 在寂静的夜里回响, 无人倾听,无人理解, 只有孤独与他为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人站在荒凉的边远地区,四周空无一人,这种视觉形象与放诸四裔 的含义相呼应。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孤独的风声或远处传来的模糊声音,增强了被边缘化的感觉。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被边缘化”或“被排斥”在多种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词汇。
放诸四裔 这个词汇在描述被边缘化的状态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物理上的偏远,还包含了社会和心理上的孤立。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更准确地表达某些复杂的社会现象。
那也可以临末声明:‘君子不为己甚,窃以为放诸四裔可矣’的。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诸】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诸,辩也。 、 《尔雅》-诸诸便便,辩也。 、 《敦煌变文集·燕子赋》-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
【组词】
诸问
众;各。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诸郡县苦秦吏。 、 《三国志·诸葛亮传》-西和诸戎。 、 《资治通鉴·唐纪》-诸道桥梁。
3.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
4.
【裔】
(形声。衣袖。也指衣裳的前襟。本义:衣服的边缘)。
同本义 。也泛指边沿。
【引证】
《楚辞》-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组词】
裔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