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0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02:11
放赈:指政府或慈善机构在灾害或贫困时期向民众发放救济物资或资金,以缓解他们的困难。
放赈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放”意为发放,“赈”意为救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更多地与政府行为和***的救济活动相关联。
在**文化中,放赈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有放赈的传统,以显示皇权的仁慈和国家的稳定。在现代社会,放赈也是政府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的重要手段。
放赈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积极和温暖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涉及到帮助他人和缓解困难。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团结、同情和希望。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我亲眼目睹了政府的放赈行动,那些有序的物资分发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将放赈融入到对社会正义的探讨中:
在寒冷的冬夜, 放赈的火光照亮了无助的眼, 每一粒粮食,每一件衣物, 都是希望的种子,播撒在绝望的心田。
视觉联想:放赈可能让人联想到排队领取救济物资的人群,或是志愿者忙碌的身影。 听觉联想:可能包括物资分发的声音,或是受助者表达感激的话语。
在不同文化中,放赈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国家,类似的行动可能被称为“disaster relief”或“charitable aid”,但其核心目的——提供帮助和救济——是普遍的。
放赈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词汇,它不仅代表了物质上的帮助,更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支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个词,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对人类团结的信念。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赈】
(形声。从贝,辰声。本义:救济) 同本义 。本作“振”。
【引证】
《盐铁论》-战士以奉,饥民以赈。 、 清·洪亮吉《治平篇》。-悉府库以赈之。
【组词】
赈给、 赈田、 赈贷、 赈荒、 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