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42: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42:06
放赦: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汉语,意指释放被囚禁的人,特别是指**或政府对囚犯的特赦或宽恕。
在文学作品中,“放赦”可能用来描述历史或政治决策,如对叛乱者的宽恕。在口语中,这个词几乎不再使用,可能在一些历史剧或文献中出现。在法律或历史专业领域,这个词可能会被用来讨论古代的法律制度和政治行为。
同义词:特赦、宽恕、赦免 反义词:囚禁、处罚、惩处
“放赦”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放”意为释放,“赦”意为宽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特赦”或“赦免”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在古代,放赦通常是展示仁慈和权威的一种方式,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心的手段。这种行为在历史上多次出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法律和政治特点。
“放赦”这个词给人一种历史厚重感和权威感,同时也带有一定的仁慈和宽容的意味。它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皇权和法律制度。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并不常用,但在阅读历史文献或观看历史剧时可能会遇到。例如,在观看关于古代历史的电视剧时,可能会听到宣布放赦的场景。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历史的诗歌时,可以使用“放赦”这个词来描绘**的仁慈和权威:
金銮殿上,龙袍飘扬,
**一语,放赦四方。
囚徒泪眼,重获自由,
历史长河,仁政流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古代皇宫的场景,坐在宝座上,宣布放赦的庄严时刻。听觉上,可以想象古代宫廷音乐的庄严旋律,伴随着的宣言。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如英文中的“pardon”或“amnesty”也有类似的含义,但使用情境和历史背景可能有所不同。
“放赦”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法律和政治特点。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赦】
(形声。从攴(pū),赤声。本义:宽免罪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赦与捨音义同。非专谓赦罪也。后捨行而赦废。赦专为赦罪矣。”-赦,置也。 、 《周礼·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 、 《公羊传·昭公十八年》-赦止者免止之罪辞也。 、 《书·伪允征》-先时者杀无赦。 、 《易·象卦》。疏:“谓放免。”-君子以赦过宥罪。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