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8:03: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8:03:47
“三请诸葛亮”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历史故事。字面意思是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以智谋著称。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非常尊贵或才能非凡,需要多次邀请才能请到。
在文学作品中,“三请诸葛亮”常用来形容对某人的极高评价和尊敬,或者描述某人因才能出众而难以请到。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开玩笑或夸张地描述某人难以请到的情况。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文学研究中会有所涉及。
同义词:
反义词:
“三请诸葛亮”源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刘备三次亲自到诸葛亮隐居的茅庐邀请他出山辅佐。这个成语在后来的文学作品和口语中被广泛使用,成为形容某人非常尊贵或才能非凡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诸葛亮被视为智慧和忠诚的象征。因此,“三请诸葛亮”不仅是对某人才能的赞美,也是对邀请者诚意和耐心的肯定。这个成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人才的尊重和对智慧的推崇。
这个成语给人以尊敬和敬仰的情感反应。联想上,可能会想到古代的智者和忠诚的臣子,以及那种为了理想和目标不懈努力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个领域的专家或重要人物,可能会用“三请诸葛亮”来形容邀请他们的难度和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三请诸葛亮,智慧如星辰。
茅庐深处藏,天下谁不闻。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书房、茅庐和智者的形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琴声或书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多次邀请”或“难以请到”在各种语言中都有。
“三请诸葛亮”这个成语不仅是对某人才能的赞美,也是对邀请者诚意和耐心的肯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请】
情况,实情。 同: 情
【引证】
《墨子·尚同中》-上下请通。 、 《管子·白心》-四璧而知请。
(形声。从言,青声。本义:拜访)。
3.
【诸】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诸,辩也。 、 《尔雅》-诸诸便便,辩也。 、 《敦煌变文集·燕子赋》-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
【组词】
诸问
众;各。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诸郡县苦秦吏。 、 《三国志·诸葛亮传》-西和诸戎。 、 《资治通鉴·唐纪》-诸道桥梁。
4. 【葛】
5.
【亮】
(《说文》一说本作“倞”,后移“人”于“京”下,又变作“儿”,并省去“京”中一竖。本义:明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古人名亮者字明。”-亮,明也。
1. 【诸葛】 复姓。三国吴有诸葛瑾。见《世说新语.品藻》"诸葛瑾"刘孝标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 诸葛亮的省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