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05: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05:37
“更待何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还要等到什么时候”,通常用来强调现在是采取行动的最佳时机,不应该再拖延。
“更待何时”源自古代汉语,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和典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更加口语化和常用。
在**文化中,强调时机和效率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更待何时”这个成语在鼓励人们抓住机遇、迅速行动方面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紧迫感和动力,激发人们立即行动的欲望。它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和机遇的短暂,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前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鼓励朋友抓住一个难得的工作机会,强调不要再犹豫,立即行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花开正艳,更待何时,与你共赏这美好时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配以轻快的音乐,强调“更待何时”的紧迫感和美好时光的珍贵。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hy wait?”或“Now or neve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紧迫感和时机的重要性是相似的。
“更待何时”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它不仅强调了时机的紧迫性,也激发了人们的行动力。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
我将手向伊面前横两横,到这里却去不得,似这般瞎汉不打更待何时?
此时不乐,~?
1.
【更】
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
【引证】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组词】
更无六耳、 更若、 更待
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越发”等。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 《资治通鉴》-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 清·林觉民《与妻书》-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2. 【待】 [口语]暂时停留,逗留,迟延 [口语]无目的地消磨时间或在某处逗留
3.
【何】
(形声。从人,可声。金文,象人负担之形。本义:负荷) 同本义 同: 荷
【引证】
《易·噬嗑》-何校灭耳,凶。 、 《易·大畜》-何天之衢。 、 《诗·商颂·玄鸟》-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 《诗·商倾·长发》-何天之休,不競不絿。 、 《管子·小匡》-用此五子者何功。
【组词】
何校、 何劳
4.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