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40: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40:01
“斯文扫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文雅的人或事物被玷污或破坏。基本含义是指文化、文明或文雅的行为被粗鲁、野蛮的行为所取代或破坏,常用来形容文化或文明受到严重损害或侮辱。
在文学作品中,“斯文扫地”常用来描绘一个原本文明、有序的社会或环境被破坏的情景。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某人的行为粗鲁无礼,破坏了原本的文明氛围。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或文化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讨论文化价值的丧失或文化传统的断裂。
“斯文扫地”源自**古代,最初用来形容文人或文雅的事物受到侮辱或损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用来描述任何文明或文化受到破坏的情况。
在**文化中,“斯文扫地”强调了对文化和文明的尊重。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不尊重文化传统和文明规范的行为。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失望和悲哀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描绘了一个文明或文化的美好被破坏的情景。联想上,可能会想到历史上的文化浩劫或现代社会中的不文明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或做出不文明的行为,我可能会用“斯文扫地”来形容这种情况,表达对文明行为被破坏的不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过,柳絮飘飘,却见斯文扫地,心中不禁一叹。”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原本整洁有序的图书馆被破坏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原本安静的图书馆被喧哗声打破的情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rample on culture”或“defile the sanctity of civilization”,虽然不如“斯文扫地”那样简洁和富有诗意,但传达了相似的含义。
“斯文扫地”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描述文化或文明被破坏的词汇,也是一个提醒我们尊重和保护文化传统的警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对文明和文化的尊重。
完全应当罢课抗议!真是~,~。
1.
【斯】
(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斤,斧子。本义:劈;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斯,析也。 、 《诗·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 《书·酒诰》。郑注:“析也。”-有斯明享。 、 《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厮(斯)舆之卒。
2.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3. 【扫】
4.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