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37: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37:35
“咏字”通常指的是用诗歌或文学作品来表达对某事物的赞美、歌颂或描述。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文学,特别是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常用“咏”来表达对自然景观、人物、情感等的赞美和抒发。
在文学语境中,“咏字”常出现在诗歌、赋、散文等文学作品中,用以表达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境。在口语中,虽然不常用“咏字”这个词,但人们可能会用“歌颂”、“赞美”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在专业领域,如文学研究或古典文学教学中,“咏字”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咏”字最早见于《诗经》,原意为歌唱、吟咏。随着时间的推移,“咏”逐渐被用于更广泛的文学创作中,成为表达赞美和抒情的一种方式。
在文化中,“咏字”与诗歌创作紧密相连,是文人墨客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美、人文美的追求和赞美。
“咏字”给人以高雅、深沉的情感联想,它让人想到古代文人的风雅和才情,以及他们对世界的深刻感悟。
在学*和欣赏古典文学时,我常常被那些深情的咏叹所打动,它们让我更加珍惜自然和人文的美。
在创作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时,我可以使用“咏字”来表达对春天的赞美:
咏春 春风拂面暖,花开满园香。 咏此生机盛,心随万物长。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文人在花园中吟咏,周围是盛开的花朵和轻拂的春风。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古典音乐中的悠扬旋律,如古琴的音色。
在西方文学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可能是“颂歌”(ode),如济慈的《夜莺颂》。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抒发。
“咏字”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手法,也是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咏字”的学*和应用,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学的魅力和文化的深度。
1.
【咏】
(形声。从口,永声。又作“詠”。本义:曼声长吟;歌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尧典曰:‘歌永言。’乐记曰:‘歌为之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詠,歌也。或从口。 、 《虞书》。郑注:“谓歌诗也。”-搏拊琴瑟以咏。 、 《国语·周语下》-五曰夷则,所咏歌九则,平民无二也。 、 《礼记·檀弓》-人喜则斯陶,陶斯咏。 、 《论语·先进》-咏而归。 、 班固《东都赋》-咏殷周之《诗》。
【组词】
咏士、 咏雪、 咏哦、 咏吟、 咏言
2.
【字】
(会意兼形声。从宀(mián)从子,子亦声。在屋内生孩子。本义:生孩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乳也。 、 《广雅》-字,生也。 、 《论衡·气寿》-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 《汉书》。颜师古注:“字,生也。”-六畜遂字。 、 《山海经·中山经》-苦山有木,服之不字。 、 《汉书·食货志下》-亭有畜字马,岁课息。
【组词】
字乳、 字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