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39: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39:42
词汇“抱柱含谤”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抱柱含谤”字面意思是抱着柱子,忍受诽谤。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坚守信念,即使遭受误解和诽谤也不改变立场。
“抱柱含谤”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具体出处可能需要查阅更详细的文献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坚守和忍耐——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忠诚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在面对困难和误解时,人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这个成语给人以坚定和勇敢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那些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它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韧和忠诚。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那些在工作中或个人生活中遇到困难和误解的人,提醒他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抱柱含谤”作为一个主题,描绘一个在逆境中坚守信念的人物形象,以此来传达坚持和忠诚的重要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坚定的人物形象,抱着柱子,面对风雨和诽谤,依然屹立不倒。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激昂或悲壮的旋律,来增强这种坚守和忍耐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主题,如坚守信念和忍耐,是普遍存在的。不同文化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核心意义相似。
“抱柱含谤”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它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工具,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深度和表达的丰富性。
是以虽董司直绳,不能不深其文,抱柱含谤,不得不输其理。
1.
【抱】
(形声。从手,包声。本义:用手臂围住)。
同本义。
【引证】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遂相与一抱而别。 、 宋·苏洵《六国论》-犹抱薪救火。
【组词】
抱石、 抱嫁、 抱冰
2.
【柱】
(形声。从木,主声。本义:屋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柱,楹也。 、 《仪礼·丧服》。注:“所谓梁闇。”-剪屏柱楣。 、 《书·禹贡》-东至于底柱。 、 《庄子·人间世》-散木也,…以为柱则蠹。 、 《战国策·燕策》-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柱。 、 唐·李朝威《柳毅传》-柱以白璧。
【组词】
柱磉石、 铜柱;楣柱;柱桷、 柱梁、 柱栋、 柱极、 柱楣
3.
【含】
古时丧葬时放在死人口里的珠玉 。天子用玉,诸侯用璧,士用米贝。
【引证】
《左传·文公五年《释文》:含作唅。《说文》作琀。-王使荣叔归含且赗。 、 《周礼·天官·玉府》-大丧共(供)含玉。 、 《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 、 《谷梁传·隐公元年》-贝玉曰含。 、 《战国策·赵策三》-死则不得饭含。
4.
【谤】
(形声兼会意。从言,旁声。本义: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谤者道人之实,事与诬谮不同。大言曰谤,小言曰诽,曰讥。-谤,毁也。 、 《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 、 《战国策·齐策》-有能谤讥于市朝。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以致天下怨谤也。
【组词】
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