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01: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01:05
SOS儿童村 是一个专门为失去父母的孤儿提供家庭式照顾的非政府组织。它起源于1949年,由赫尔曼·格迈纳尔博士在奥地利创立,旨在为战争孤儿提供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SOS儿童村通过建立模拟家庭,每个家庭由一位“母亲”和多名孩子组成,以提供情感支持和教育。
在文学中,SOS儿童村可能被用作一个象征,代表希望、家庭和社区的力量。在口语和日常对话中,它通常被提及作为一个慈善机构或社会福利项目。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工作或儿童心理学,SOS儿童村是一个研究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支持孤儿的心理和社会发展。
同义词:孤儿院、儿童福利机构、寄养家庭 反义词:亲生家庭、核心家庭
同义词如“孤儿院”可能缺乏SOS儿童村所强调的家庭氛围和个性化照顾。反义词如“亲生家庭”则强调了SOS儿童村所替代的自然家庭环境。
SOS儿童村的名字来源于国际求救信号“SOS”,象征着对孤儿的紧急救助和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SOS儿童村已经从一个地方性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网络,遍布全球多个国家。
在许多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SOS儿童村通过模拟家庭结构,提供了一个在失去亲生家庭后仍能感受到归属感的环境。这种模式在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因为它不仅提供物质支持,还重视情感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SOS儿童村让人联想到希望、关爱和社区的力量。它激发了对孤儿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责任的反思。
个人可能通过捐款、志愿服务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信息来支持SOS儿童村。这些行动不仅帮助了孤儿,也增强了个人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参与感。
在诗歌中,SOS儿童村可以被描绘为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地方,孩子们在这里找到了新的家庭和未来。
视觉上,SOS儿童村可能让人联想到温馨的家庭照片,孩子们在玩耍,母亲在照顾他们。听觉上,可能是孩子们的笑声和家庭晚餐时的交谈声。
在不同文化中,SOS儿童村可能被称为不同的名字,但其核心理念——为孤儿提供家庭式照顾——是普遍的。
SOS儿童村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机构,它不仅提供了一个替代家庭的环境,还强调了社区和全球合作在解决孤儿问题中的重要性。了解和参与SOS儿童村的活动,对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促进社会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1.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
2.
【童】
(形声。重省声。(qiān),罪。本义:男奴仆)。
同本义。
【引证】
《易·旅》-得童仆贞。 、 《仪礼·既夕礼记》-童子执帚。 、 宋·苏轼《石钟山记》-小童持斧。
【组词】
童奴、 童隶、 童仆、 童妾
3.
【村】
(形声。从邑,屯声。本义:村庄)。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铉曰:“今俗作村。”-邨,地名。 、 陶潜《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环村居者皆猎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