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04:56: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04:56:01
“恃才傲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依仗自己的才能而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其中,“恃”意为依仗,“才”指才能,“傲”表示骄傲,“物”在这里泛指他人或外物。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因为自己有某方面的才能或成就而自视甚高,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恃才傲物”常用来描绘那些才华横溢但性格孤傲的人物,如古代的文人墨客或现代小说中的某些角色。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自以为是、不尊重他人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学术界或艺术界,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那些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但态度傲慢的专家。
“恃才傲物”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对人才的评价和态度。在古代,才华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但过度依赖和炫耀这种资本则被视为不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谦虚被视为一种美德,而“恃才傲物”则被视为一种不良品质。这种观念在社会交往和职场中尤为重要,因为过度自负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这个成语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因为自己的才能而变得傲慢和难以相处的人。这种态度可能会导致孤立和失败。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遇到过一些恃才傲物的同事,他们的态度往往导致团队合作困难,最终影响了整个项目的发展。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恃才傲物,如孤鹰独翔,终是寂寞长空。”
视觉上,我可能会联想到一个孤独的身影站在高处,俯视着下方的人群。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种高傲的笑声或不屑一顾的语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rrogant due to one's talent”或“conceited because of one's abilitie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
“恃才傲物”这个成语提醒我们,无论我们有多大的才能,都应该保持谦虚和尊重他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他人的行为,同时也提醒我们自己避免这种不良态度。
恃才傲物,宜谥曰骄。
唐薛澄州昭纬,即保逊之子也。~,亦有父风。
南朝时期,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文思敏捷。在任梁国国子博士时,把梁武帝写的《经义》作太学的教材授课。他写成《后汉书》100卷,《齐史》60卷。他深得梁武帝的信任。梁武帝认为他恃才傲物,在他死后赐他谥号“骄”
1.
【恃】
(形声。从心,寺声。本义:依赖,依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恃,赖也。 、 《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 《公羊传·桓公三年》-恃有年也。 、 《离骚》。注:“怙也。”-吾以兰为可恃兮。 、 《庄子·徐无鬼》-恃源而往者也。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子何恃而往? 、 《战国策·赵策》-老妇恃辇而行。
【组词】
仗恃、 恃固、 恃势、 恃爱、 恃险、 恃宠作娇、 恃赖、 恃众、 恃宠、 恃才傲物、 恃功、 恃明
2.
【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才,草木之初也。
3.
【傲】
(形声。从人,敖声。本义:骄傲;傲慢无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傲,倨也。
4.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