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19: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19:54
“不知丁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对某件事情或某个领域一无所知,完全不了解。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对某方面的知识或情况无知到极点。
“不知丁董”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知识和专业性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描述无知状态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知识和教育被视为非常重要的品质。因此,“不知丁董”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中常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了对无知状态的不满或批评。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轻微的负面情绪,因为它通常与无知和缺乏准备的状态相关联。在联想上,它让我想到那些在专业或重要话题上显得无知的人。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同事对新兴技术“不知丁董”,这影响了团队的整体效率和创新能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个科技飞速的时代,谁若‘不知丁董’,便如孤舟漂泊在无边的海洋。”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我联想到一个困惑或迷茫的表情;听觉上,可能是一些关于无知和困惑的对话或评论。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lueless”或“out of the loop”,它们也用来描述对某事的无知状态。
“不知丁董”这个成语在描述无知状态时非常有力,它提醒我们在学和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避免成为对重要事务无知的人。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是非常重要的,它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并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我的思想和情感。
曹操既擒吕布,欲缓其缚。刘备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太师乎?’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3. 【丁】
4.
【董】
(形声。从艸,重声。①本义:草名,即鼎蕫。②督察)。
监督;督察。
【引证】
《书·大禹谟》。传:“董,督也。”-董之用威。 、 《左传·文公六年》-董逋逃。 、 《左传·昭公十年》-董之以武师。 、 《后汉书·陈忠传》-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组词】
董正、 董统鹰扬、 董治、 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