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0:24: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0:24:37
“大功毕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巨大的工程或重要的任务已经完成。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完成了一件非常重要或艰巨的工作,通常带有庆祝和赞扬的意味。
在文学作品中,“大功毕成”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集体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如建设大型工程、取得战争胜利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庆祝个人或团队在某个项目上的成功。在专业领域,如工程、科研等,这个词汇用来描述项目或研究的圆满完成。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侧重点的不同,如“功成圆满”更强调结果的完美,而“大功毕成”则强调任务的重大和完成的难度。
“大功毕成”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相对稳定。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类似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献和口语中。
在**文化中,完成一项重大任务往往被视为值得庆祝的成就,这与重视集体努力和成果共享的价值观相符。因此,“大功毕成”在社会背景中常与庆祝活动、表彰大会等联系在一起。
这个成语给人以成就感和满足感,联想到了辛勤工作后的喜悦和团队的凝聚力。它激励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并在成功时共享喜悦。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参与一个社区建设项目时,亲眼见证了“大功毕成”的时刻。那种从无到有,从计划到实现的转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历经风雨,终见彩虹,大功毕成,心潮澎湃。”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庆祝的烟花、欢呼的人群;听觉上,则是掌声、欢呼声和庆祝的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ission accomplished”或“job well done”,虽然表达的意思相近,但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有所不同。
“大功毕成”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完成重大任务的描述,也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坚持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十万众并集,平作二旬,大功毕成。
西汉末年,外戚安汉公王莽专权,他模仿周公建造明堂,设立雍灵台,集中天下学者讲学和著作,先后网络了几千人为之著书立说,为他歌功颂德。他下令10万多人为他写颂诗,花了20天时间才大功告成。他的野心越来越大,后来干脆自己称帝
我们的任务~,该好好庆贺一下。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功】
(会意。从力,工声。“工”亦兼表字义,表示用力从事工作。本义:功绩,功业;功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功,以劳定国也。 、 《周礼·司勋》-国功曰功。 、 《史记·项羽本纪》-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 《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战国策·赵策》-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组词】
功誉、 功行、 功化、 功成名就
3.
【毕】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端象网形,下端是柄,古时用以捕捉鸟兽、老鼠之类的器具。金文又在上面加个“田”,意思是田猎所用的网。本义: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畢,田网也。 、 《国语·齐语》。注:“掩雉兔之网。”-田守毕弋。 、 《汉书·扬雄传》-其余荷垂天之毕。 、 《论衡·偶会》-耒遭民田之毕。
【组词】
毕戈
4.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