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2 13:1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13:11:36
教徒:指信仰某一并遵守其教义、仪式和规范的人。这个词汇通常用于语境中,指代那些积极参与活动、遵循信仰的个人。
“教徒”一词源于汉语,由“教”和“徒”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教”指教导、教义,“徒”指追随者、门徒。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指代信仰某一**的人。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教徒”的意义和影响各不相同。在一些社会中,信仰对个人的身份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另一些社会中,信仰可能只是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教徒”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虔诚、信仰、仪式等概念。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个词可能带有积极的情感,如尊重和理解;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可能带有负面的情感,如偏见和误解。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非常虔诚的**教徒,他每天都会花时间冥想和诵经,这种对信仰的坚持让我深受感动。
诗歌: 在晨曦的光辉中, 教徒们低声祈祷, 心灵在宁静中沉思, 信仰在岁月中闪耀。
视觉:想象一群教徒在教堂、寺庙或清真寺中祈祷的场景,他们的面容庄重,氛围宁静。 听觉:听到教堂的钟声、诵经声或祷告声,这些声音传达出**的神圣和庄严。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教徒”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相似。例如,在英语中,“教徒”可以翻译为“believer”或“follower”。
通过对“教徒”这个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信仰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这个词汇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的忠诚,也揭示了*在文化和社会中的深远影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沟通和理解不同**背景的人。
1.
【教】
(会意。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 、 《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以教国子弟。 、 《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礼记·乐记》-教者,民之寒暑也。 、 《国语·周语》-教,文之施也。 、 《春秋繁露》-精华,教政之本也。 、 《管子·小匡》-君有此教士三万人。 、 《韩非子·五蠹》-修教三年。 、 《史记·货殖列传》-宁有政教。 、 唐·韩愈《师说》-择师而教。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教吾子。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 、
【组词】
教治、 教禁、 教读、 教读老夫子、 教民、 教迪、 教帖、 教当、 教示、 教戒、 教告、 教演、 教阅、 教坊司、 教门儿、 教引嬷嬷
2.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