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3:36: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3:36:48
“余桃啖君”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字面意思是“剩下的桃子给君王吃”,基本含义是指将好的东西留给尊贵的人或上级。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对尊贵者的尊敬和谦让。
在文学作品中,“余桃啖君”常被用来描绘古代君臣之间的礼仪和谦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正式或古风的场合,仍可能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会被用来讨论古代礼仪和君臣关系。
“余桃啖君”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臣子将剩下的桃子留给君王吃的情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泛指对尊贵者的尊敬和谦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卑有序、礼让为先是重要的价值观。因此,“余桃啖君”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君臣关系的重视和对礼仪的尊重。
这个成语给人以谦逊、尊敬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礼仪之美和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家庭聚会上,特意将最好的食物留给长辈,体现了“余桃啖君”的精神。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余桃啖君古风存,谦让美德世代传。”
结合古代宫廷的画面和古琴的音乐,可以更好地体现“余桃啖君”的古风和礼仪之美。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能体现在“谦让”(modesty)和“尊敬”(respect)等概念中,但没有一个直接对应的成语。
“余桃啖君”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的礼仪和君臣关系,也蕴含了谦让和尊敬的美德。在现代社会,虽然直接使用的机会不多,但它仍然是一种值得传承的文化遗产,对于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影响。
《韩非子·说难》:“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口:‘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 [下续示例]
战国时期,卫君宠爱弥子瑕,一次弥的母亲生病,他偷偷驾驶卫君的车回家探望,卫君知道后没有按律砍足,夸他有孝心。他与卫君游桃园,把吃剩的半个桃给卫君吃,卫君夸他尽忠。后来弥色衰爱弛,失宠于卫君,卫君借这两件事治他的罪
[上接出处] 忘其口味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向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1.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引证】
《说文》-余,饶也。
2.
【桃】
(形声。从木,兆声。本义:果木名)。
桃树。
【引证】
《说文》-桃,桃果也。 、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 、 《诗·魏风·园有桃》-园有桃。
3.
【啖】
(形声。从口,炎声。本义:吃,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啖,噍啖也。 、 《广雅》-啖,食也。 、 《荀子·王霸》。注:“并吞之貌。”-啖啖常欲人之有。 、 《太玄·玄莹》。注:“含也。”-啖函启化。 、 《史记·项羽本纪》-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 宋·苏轼《食荔枝二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明·刘基《苦斋记》-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组词】
啖蔗、 啖啖、 啖指咬舌
4.
【君】
(会意。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
【引证】
《说文》-君,尊也。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赏庆刑威曰君。 、 《春秋繁露》-君也者,掌令者也。 、 《荀子·礼论》-君者,治辨之主也。 、 《书·吕刑》-君帝清问下民。 、 《诗·大雅·皇矣》-克长克君。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十余君。 、 《三国志·诸葛亮传》-思得明君。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忧其君。 、 清·周容《芋老人传》-身名君宠。
【组词】
尧舜之君;欺君罔上;贤君;暴君;昏君;国君;君臣;明君;君王、 君伐、 君位、 君长、 君体、 君德、 君侯、 君公、 君父、 君子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