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5:33: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5:33:27
“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某物丢弃了觉得可惜,但吃起来又没有味道。基本含义是指事物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既不值得保留,又没有足够的价值去充分利用。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是谓鸡肋。”原指鸡的肋骨,吃之无肉,弃之可惜,后用来比喻那些既不值得保留又没有足够价值的事物。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矛盾心理,即在保留与放弃之间的犹豫不决。它也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即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平衡。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矛盾和无奈。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生活中难以抉择的时刻,以及那些既不完美又不愿放弃的事物。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情况,比如一些旧物件,虽然已经不再使用,但因为情感上的依恋而不愿丢弃。
在诗歌中,可以将这个成语融入到对人生选择的思考中:
人生如宴,菜肴各异,
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何去何从,心中徘徊。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犹豫不决的画面,比如一个人站在分岔路口,手中拿着一件既不丢弃又不使用的物品。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犹豫不决的音乐旋律,如缓慢而沉重的钢琴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white elephant”(白象,指昂贵而无用的事物),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类似的概念,即事物既不值得保留又没有足够的价值。
“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矛盾和选择。通过学和应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
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公元217年,夏侯渊被刘备杀死,汉中失守。曹操率大军前去汉中,双方对峙几个月,曹军处境越来越不妙。一天晚上曹操吃饭发现汤中有鸡肋,随口说出“鸡肋”两字,被杨修误以为是退兵的意思。第二天曹操果然下令回师
这~的鸡肋千万不能要。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可】
4.
【惜】
(形声。从心,昔声。本义:哀痛,哀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惜,痛也。 、 《楚辞·惜誓序》-惜者,哀也。 、 汉·贾谊《论积贮疏》-为陛下惜之。 、 宋·苏洵《六国论》-惜其用武不终。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岁月为可惜。
【组词】
可惜、 痛惜、 惜伤
5. 【食】 ——用于人名的字。如汉代的郦食其、审食其。
6.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7.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8.
【味】
(形声。从口,未声。本义:滋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味,滋味也。 、 《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 《鹖冠子·泰录》-味者,气之父母也。 、 《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 、 《吕氏春秋·察今》-一镬之味。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其味皆苦。 、 、
【组词】
味如嚼蜡、 入味、 味口、 味欲、 口味
1. 【弃之可惜】 扔掉它未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