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1:54: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1:54:05
丧礼:指为死者举行的仪式,以表达哀悼和纪念。在*传统文化中,丧礼通常包括一系列的仪式和俗,如守灵、出殡、安葬等。
丧礼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丧”指失去、死亡,“礼”指仪式、礼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丧礼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始终未变。
在*文化中,丧礼被视为对逝者最后的尊重和告别,同时也是家族和社会团结的体现。不同地区和民族可能有不同的丧礼俗,但普遍强调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安慰。
提及丧礼,往往会引起悲伤和哀思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个人经历中,参加丧礼往往是一次深刻的情感体验,它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人和事,也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
在诗歌中,丧礼可以被描绘为一种庄严而悲伤的仪式,如:
在灰色的晨曦中,
丧礼的钟声缓缓敲响,
逝者的灵魂,
在亲人的泪水中,
缓缓升向天堂。
丧礼往往伴随着哀乐和黑白的视觉元素,这些都能唤起人们对死亡和哀悼的深刻联想。
在不同文化中,丧礼的形式和意义各异。例如,西方文化中的葬礼可能更加注重**仪式,而东方文化中的丧礼则可能更加注重家族和社区的参与。
丧礼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着对逝者的哀悼,也反映了人类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表达人类共有的情感和价值观。
1.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
2.
【礼】
(会意。从示,从豊(lǐ)。“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 《虞书》。马注:“吉、凶、军、兵、嘉也。”-脩五礼。 、 《礼记·王制》-脩六礼以节民性。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 《大戴礼记·本命》-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 、 清·周容《芋老人传》-邀见讲钧礼。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设九宾礼于廷。
【组词】
礼神、 礼祠、 礼诵、 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