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34: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34:22
“人来客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们来来往往,客人来去不断。基本含义是形容场所热闹,人来人往,客流量大,或者形容社交场合频繁有人来访。
“人来客去”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简单,直接由“人”、“来”、“客”、“去”四个字组成,没有复杂的词源故事。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红楼梦》中就有“人来客去”的描述,至今仍广泛使用。
在*文化中,“人来客去”常与热情好客、社交活动频繁等社会俗相关联。在传统观念中,家里经常有客人来访被视为一种社交能力的体现,也是家庭和睦、人缘好的象征。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热闹、繁忙和活力。联想上,可能会想到繁忙的街道、热闹的节日或社交聚会。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家里经常有客人来访,可以用“人来客去”来形容这种热闹的场景。例如,家庭聚会、节日庆典等场合。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人来客去春满园,笑语欢声绕梁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re are always people coming and going”,但“人来客去”作为一个成语,更具有文化特色和简洁性。
“人来客去”这个成语简洁地描绘了人们频繁来往的场景,适用于多种语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地道。
人来客去还须议,莫遣他人作主人。
妈妈睡罢,一天到晚~的也乏了,歇歇罢。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
3.
【客】
(形声。从宀(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各声。本义:寄居;旅居,住在异国他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字从各,异词也。故自此托彼曰客。引申之曰宾客。”-客,寄也。 、 唐·李朝威《柳毅传》-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 徐光启《甘薯疏序》-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 、 白居易《雨夜有念》-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
【组词】
客边、 客纲客纪、 客寄
4.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