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34: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34:27
人权(Human Rights)是指每个人因其作为人类而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这些权利是普遍的、不可剥夺的、不可转让的,并且不受种族、肤色、性别、语言、**、政治或其他意见、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的影响。
人权的概念起源于启蒙时代,特别是18世纪的哲学家如洛克、卢梭等人的思想。1948年,联合国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标志着人权概念的国际化和法律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权的内涵不断扩展,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人权的理解和实践存在差异。例如,西方国家更强调个人权利,而一些东方文化可能更侧重于集体权利和社会和谐。
人权这个词汇常常引发积极的情感反应,如正义感、同情心和对平等的追求。它也可能唤起对不公正和压迫的愤怒和悲伤。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参与或关注人权相关的活动,如支持慈善机构、参与抗议活动或讨论社会问题。
诗歌:
在人权的旗帜下,我们并肩站立,
无论肤色、信仰,我们都是一体。
追求自由的呼吸,平等的阳光,
在人权的道路上,我们永不放弃。
视觉:联想到国际人权日的,人们手持标语,表情坚定。 听觉**:听到人权活动家的演讲,充满激情和正义感。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人权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理念普遍受到认可。例如,中文的“人权”与英文的“Human Rights”在概念上是相通的。
人权是一个深刻影响我思维和表达的词汇。它不仅是一个法律概念,更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人权的概念对于培养正义感和全球视野至关重要。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权】
(形声。从木,雚(guàn)声。本义:黄花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权,黄华木也。从木,雚声。 、 《尔雅·释木》。又如:权舆(草木萌发的状态)-权,黄英。 、 《诗·秦风·权舆》-于嗟乎,不承权舆。 、 《大戴礼记·诰志》-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