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0:1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0:17:22
息足(xī zú)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停止行走,休息脚部。基本含义是指在行走或活动后停下来休息,特别是指让脚部得到休息。
在文学作品中,息足常用来形容旅途中的停歇,带有一定的诗意和抒情色彩。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休息”或“歇脚”。在专业领域,如体育或康复医学中,息足可能涉及到具体的休息和恢复策略。
同义词:休息、歇脚、停歇、休憩 反义词:行走、奔波、劳碌、忙碌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境和情感色彩的不同。例如,“休息”是一个通用词,而“息足”则更侧重于脚部的休息。
息足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息”(休息)和“足”(脚)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的使用并不罕见,但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其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息足**常常与旅途、修行和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一种追求内心平静和身体休息的哲学。
息足这个词给人一种宁静和放松的感觉,让人联想到自然风光和内心的平和。它唤起了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身体健康的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在长时间的步行或**后使用这个词来描述自己的状态,感觉它比“休息”更有诗意和深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山径蜿蜒,林间息足, 清风徐来,心随云舒。
息足这个词让人联想到宁静的自然环境,如山间的溪流声和鸟鸣,以及放松的脚步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st one's feet”或“take a break”,但这些表达没有息足所带有的诗意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息足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但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在学*汉语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深度和美感。
1.
【息】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息,喘也。 、 《诗·大雅·桑柔》。笺:“如仰疾风,不能息也。”-亦孔之。 、 《汉书·扬雄传》。注:“出入气也。”-尚不敢惕息。 、 《汉书·司马迁传》。注:“喘息也。”-则心惕息。 、 《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 《明史·王复传》-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
【组词】
喘息、 息息、 息窒、 息响、 息贲
2.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