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39: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39:56
“状貌”一词通常指的是事物的外观、形态或特征。它强调的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和给人的直观感受。
“状貌”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其演变过程中保持了基本含义,即事物的外在表现。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仍被用于正式或文学性的语境中。
在**传统文化中,“状貌”常与“内在”相对,强调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的统一。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通过观察他人的状貌来初步判断其性格或品质。
“状貌”一词给人以直观、形象的感受,常让人联想到具体的事物或场景。它可能唤起人们对美的欣赏或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状貌”来形容一座古老建筑的外观,以表达其历史韵味和独特风格。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状貌”:
古城的状貌,
历经风雨,依旧巍峨。
每一块石砖,
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结合图片,“状貌”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描绘古老建筑或自然景观的画作,唤起对历史和自然的敬畏之情。结合音乐,可能让人联想到悠扬的古琴声,营造出一种古朴而深远的氛围。
在英语中,“状貌”可以对应为“appearance”或“outward appearance”,但其使用语境和文化内涵可能有所不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强调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的平衡。
通过对“状貌”一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其在描述事物外在特征方面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类词汇有助于提升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1.
【状】
(形声。从犬,爿(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引证】
《说文》-状,犬形也。 、 《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且曰献状。 、 《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凡铸金之状。 、 《聊斋志异》-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 郦道元《水经注》-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组词】
状类、 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
2.
【貌】
(形声。从豹省,皃(mào)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引证】
《说文》。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皃,颂仪也。 、 《国语·晋语》-夫皃情之华也。 、 《论语》。皇疏:“动容谓之皃。”-貌思恭。 、 唐·李朝威《柳毅传》-貌耸神溢。 、 《庄子·养生主》-人之貌有与也。 、 《庄子·德充符》-子产蹴然改容更貌。 、 明·魏禧《大铁椎传》-貌甚寝。
【组词】
貌团团、 貌侵、 貌妍、 貌寝、 貌状、 貌容、 貌色、 貌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