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49: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49:27
词汇“商衡周鼎”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含义。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商衡周鼎”字面意思是商朝的衡器和周朝的鼎器。商朝和周朝是**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衡器和鼎器分别是这两个朝代的重要器物,象征着权力和权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古代的权威和制度。
在文学作品中,“商衡周鼎”常用来形容古代的庄严和权威,如在描述古代宫廷或历史**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或考古学的专业领域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商衡周鼎”这个成语来源于对古代器物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被用来比喻古代的权威和制度。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在特定的学术和文学语境中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在文化中,商朝和周朝被视为古代文明的高峰,衡器和鼎器则是这两个朝代的重要象征。因此,“商衡周鼎”这个成语也承载了对古代文明的尊重和传承的意义。
这个成语给人以庄重、古老和权威的联想,使用时往往能增强文本的历史感和权威感。
在历史课程中,老师经常用“商衡周鼎”来形容古代的制度和权威,这让我对古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在创作一首关于历史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商衡周鼎,见证了千年的风雨,历史的篇章,在时光中缓缓展开。”
想象一下,在博物馆中,灯光下展示的商衡周鼎,古朴的铜色,沉稳的形态,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商衡周鼎”的成语,但每个文化都有其代表权威和历史的象征物,如罗马的鹰徽、埃及的法老等。
“商衡周鼎”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古代器物的描述,更是对古代权威和制度的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文本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1.
【商】
(会意。从阩,章省声。本义:计算,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汉律志云:商之言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商,从外知内也。 、 《广雅》-商,度也。 、 《汉书·赵充国传》-虏必商军进退,稍引去。
【组词】
商略、 商算、 商度、 商羊、 商谜、 商功
2.
【衡】
(形声。从角,从大,行声。本义:绑在牛角上的横木)。
同本义。一说穿于牛鼻的横木。
【引证】
《诗·鲁颂》。毛传:“福衡,设牛角以福之也。”-秋而载尝,夏而福衡。 、 《说文》。徐锴注:“谓牛好抵触,以木阑制之也。”-衡,牛触,横大木其角。
3.
【周】
(象形。甲骨文字形,在“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小篆析为会意,从用口。段玉裁认为,善用口则周密。本义: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周,密也。 、 《国语·鲁语》-忠信为周。 、 《礼记·缁衣》。注:“忠信曰周。”-自周有终。 、 《管子·人主》。注:“谓谨密也。”-人不可不周。 、 《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 、 《孙子·谋政》-辅周则国必强。 、 唐·韩愈《原毁》-责己也重以周。
【组词】
周悉、 计划不周;周谋、 周严、 周谨、 周虑
4.
【鼎】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同本义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引证】
《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组词】
鼎峙、 鼎铉、 鼎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