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52: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52:36
词汇“牵绵”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牵”通常指牵引、拉动的动作,而“绵”则常指柔软、绵延的物质,如棉花或绵羊毛。将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牵绵”可能指的是一种柔软物质的牵引或拉动动作,但这个词汇在实际使用中并不常见,因此很难找到确切的定义和广泛的应用。
由于“牵绵”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的基本含义并不明确。可能的解释是,它描述了一种对柔软、绵延物质的牵引或操作。
由于“牵绵”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可能是用来形容某种细腻或温柔的动作,但在日常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几乎不会使用。
由于“牵绵”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很难找到实际使用的例句。以下是一些假设的例句:
同义词:牵引、拉动、操纵 反义词:释放、放松、放手
由于“牵绵”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关于它的词源和历史演变的信息非常有限。它可能是由两个常用字组合而成,但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并未广泛使用或流传下来。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牵绵”可能被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例如在某些手工艺或传统活动中,它可能代表了一种细腻和温柔的态度。
由于“牵绵”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给人一种陌生和新奇的感觉。在情感上,它可能与温柔、细腻和柔软的物质相关联。
由于“牵绵”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的可能性非常小。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牵绵”用作一个象征性的词汇,代表温柔、细腻或柔软的动作或情感。
结合图片或视频,可以展示柔软物质的牵引动作,如羊毛的梳理或棉花的采摘,从而引发视觉和听觉上的联想。
由于“牵绵”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的信息非常有限。
“牵绵”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使用和理解都受到限制。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它可能不是一个重要的词汇,但在特定的文学或艺术创作中,它可以作为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元素。
1.
【牵】
(形声。从牛,“冖”象牵牛的绳,玄声。本义:牵牛)。
同本义。引申为牵拉。
【引证】
《说文》-牵,引前也。 、 《广雅》-牵,引也。 、 《周礼·宰夫》。司农注:“牲牢可牵而行者。”-飱牵。 、 《周礼·牛人》。注:“牵傍,在辕外輓牛也。人御之,居其前曰牵,居其傍曰傍。”-与其牵傍。 、 《易·夬》-牵牛悔亡。 、 《孟子·梁惠王上》-牵牛而过堂下者。 、 唐·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 、 白居易《卖炭翁》-回车叱牛牵向北。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攀草牵棘。
【组词】
牵笼、 牵红、 牵扭、 牵役、 牵拖、 牵拉
2.
【绵】
(会意。从帛,从糸(mì)。本义:丝棉,精丝绵,新丝绵)。
同义。
【引证】
《急就篇》。颜注:“渍茧擘之,精者为绵,粗者为絮。今则谓新者为绵,故者为絮。”-绛缇絓紬丝絮绵。 、 《资治通鉴》-身衣布衣,木緜皁帐。 、 白居易《新制布裘》-吴绵软如云。
【组词】
绵子、 绵衣、 绵帛、 绵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