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4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40:20
“牵着鼻子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像牵着牛的鼻子一样引导它走。基本含义是指某人或某事物完全控制或影响另一人或事物,使其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通常带有被动或无奈的意味。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农耕社会中牵牛耕作的场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逐渐扩展到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是重要的农耕动物,牵牛的场景常见于农村生活。因此,这个成语在描述人际关系时,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色彩。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无奈和被动。联想上,可能会想到农夫牵牛的画面,以及被控制的感觉。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被他人操纵的情况,这时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像牵着牛的鼻子,你无声地引导我,走过这漫长的夜。”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农夫牵着牛的画面,传达出被控制的视觉感受。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缓慢沉重的旋律,增强被动的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ead by the nose”,意思相近,但文化背景和联想有所不同。
“牵着鼻子走”这个成语在描述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中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时非常有效。了解其词源和演变,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有助于更准确地使用这个成语,丰富语言表达。
他总是被她~。
1.
【牵】
(形声。从牛,“冖”象牵牛的绳,玄声。本义:牵牛)。
同本义。引申为牵拉。
【引证】
《说文》-牵,引前也。 、 《广雅》-牵,引也。 、 《周礼·宰夫》。司农注:“牲牢可牵而行者。”-飱牵。 、 《周礼·牛人》。注:“牵傍,在辕外輓牛也。人御之,居其前曰牵,居其傍曰傍。”-与其牵傍。 、 《易·夬》-牵牛悔亡。 、 《孟子·梁惠王上》-牵牛而过堂下者。 、 唐·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 、 白居易《卖炭翁》-回车叱牛牵向北。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攀草牵棘。
【组词】
牵笼、 牵红、 牵扭、 牵役、 牵拖、 牵拉
2.
【着】
(着为著的俗字)。
穿。
【引证】
《资治通鉴》-恂常私着胡服。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二刻拍案惊奇》-说着了小服,从西门进来了。
【组词】
着衣、 着绯
3.
【鼻】
(会意。从自,从畀(bì),“畀”又兼作声符。“自”是“鼻”的本字,作“自己”用后,另造了“鼻”字。“畀”是给予、付与的意思。合起来表示一呼一吸,自相给予。本义:鼻子)。
同本义。呼吸兼嗅觉的器官。
【引证】
《说文》-鼻,主臭者也。 、 《老子》-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 、 《白虎通》-鼻出入气高而有窍,又,鼻者,肺之使。 、 《易·噬》。虞注:“艮为鼻。”-肤灭鼻。 、 《荀子·荣辱》-鼻辨芬芳腥臊。
4.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
5.
【走】
(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走,趋也。 、 《诗·大雅·緜》-来朝走马。 、 《仪礼·士相见礼》-某将走见。 、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险其走。 、 《吕氏春秋·期贤》-若蝉之走明火也。 、 《大戴礼记·诸侯迁庙》-在位者皆反走辟。 、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 、 《乐府诗集·木兰诗》-双兔傍地走。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飞沙走砾。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不敢稍愈约。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几欲先走。
【组词】
走马观花;走堂的、 走塘的、 走百病、 走骤、 走丸、 走解、 走三家不如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