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7:37: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7:37:34
“孽种”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通常指的是不正当或不合法的子女,尤其是指私生子或不道德行为所生的孩子。在传统观念中,这个词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暗示着血统的不纯正或道德上的缺陷。
在文学作品中,“孽种”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角色的出身,以此来增加故事的戏剧性或复杂性。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表达对某人出身的不屑或鄙视。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讨论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或道德评价。
同义词:私生子、野种、不肖子 反义词:嫡子、正统、合法子
“孽种”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孽”指的是罪恶或不正当的事物,“种”则指后代或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负面含义逐渐加强,成为描述非婚生子女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血统和家族的纯洁性被高度重视,因此“孽种”这个词在社会中带有强烈的负面评价。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保守的社群中仍然存在。
“孽种”这个词通常会引起负面情感,如厌恶、鄙视或同情。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不幸的童年、社会排斥或个人奋斗的故事。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见,但在某些家庭或社群中,可能仍然被用来描述或评价某人的出身。
在创作中,可以将“孽种”作为一个角色的背景,探讨其在社会中的挣扎和成长,以此来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偏见。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孤独的孩子站在破旧的房屋前,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旁人的窃窃私语和嘲笑声。
在不同文化中,对于非婚生子女的看法和词汇各不相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bastard”一词也有类似的负面含义,但在现代社会中,对于这类词汇的使用已经变得更加谨慎和敏感。
“孽种”这个词在语言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它的使用需要考虑到语境和情感的影响。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个体的价值和尊严,而不是他们的出身。这个词的学*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的微妙之处,并在表达时更加审慎和尊重。
1.
【孽】
(形声。从子,薛声。从子,与子孙有关。本义:庶出的,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旁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木萌旁出皆曰蘖,人之支子曰孽,其义略同。”-孽,庶子也。 、 《史记·商君书》-商君者,魏之庶孽公子也。 、 《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孤立之臣,庶出之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通达事理)。
【组词】
孽长子,孽子、 孽出、 孽孙、 孽庶
2.
【种】
(形声。从禾,中(重)声。本义:播种;散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种,先种后熟也。 、 《诗·大雅·閟宫》-黍稷种稑。 、 《周礼·内宰》-而生种稑之种。 、 《诗·大雅·生民》-种之黄茂,实方实苞。 、 《吕氏春秋·辩土》-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 、 《礼记·月令》-仲秋乃劝种麦。 、 《梦溪笔谈·采草药》-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 《书·大禹谟》-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
【组词】
种田;种子、 种惠、 种祸、 种福、 种祉、 种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