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49: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49:18
“书功竹帛”这个词汇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短语,它似乎是由几个汉字组合而成的,但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含义。字面意思可以解释为“书写在竹简和帛书上的功绩”,其中“书”指的是书写,“功”指的是成就或功绩,“竹帛”则是古代用于书写的材料,竹简和帛书。
由于“书功竹帛”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或成语,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和使用方式。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象征古代的文化或历史,或者用来描述某人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会被使用,除非是在讨论古代文献或历史时。
由于“书功竹帛”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不太清楚。它可能是由现代人创造的一个表达,用来形容某人的成就或贡献被记录在历史文献中。
在**文化中,书写和记录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使用“书功竹帛”这个词汇可能是在强调某人的成就被正式记录和认可,这在社会背景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这个词汇可能给人带来一种庄重和历史感,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文献和历史人物的伟大成就。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知识的追求。
由于这个词汇不太常见,个人应用可能较少。但如果在一个历史研讨会上,我可能会使用这个词汇来描述某位历史人物的重大贡献。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书功竹帛传千古,
墨香犹在纸间舞。
英雄事迹后人颂,
历史长河永流注。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竹简和帛书,以及书写时的墨香和笔触。听觉上,可能会让人想象到古代学者诵读经典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或“写在历史书上的事迹”可以传达相似的意义。
“书功竹帛”这个词汇虽然不是一个标准的表达,但它提供了一种形象的方式来描述某人的成就被历史记录。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
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
1.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
2.
【功】
(会意。从力,工声。“工”亦兼表字义,表示用力从事工作。本义:功绩,功业;功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功,以劳定国也。 、 《周礼·司勋》-国功曰功。 、 《史记·项羽本纪》-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 《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战国策·赵策》-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组词】
功誉、 功行、 功化、 功成名就
3.
【竹】
(象形。小篆字形,象竹茎与下垂的叶片。“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竹”的字大部分是乐器、竹器和记载文字的东西。本义:竹子)。
同本义 。多年生常绿植物。茎杆有节,中空,可供建筑用,又可作造纸原料,还可以制成乐器。
【引证】
《说文》-竹,冬生草也。象形。 、 柳宗元《小石潭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世说新语·政事》-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
【组词】
竹笋汤、 竹夫人、 竹撞、 竹箨、 竹笥、 竹蓖、 竹笆、 竹皮、 竹母、 竹工、 竹匠、 竹席、 竹笪、 竹笠
4.
【帛】
(形声。从巾,白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白”字,下面是“巾”字。本义:丝织品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汉·刘向《列女传》-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 、 《左传·闵公二年》-大帛之冠。 、 《淮南子·原道》-执玉帛者万国。 、 《周礼·大宗伯》-孤执皮帛。 、 《论语·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杜牧《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如周身之帛缕。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组词】
布帛、 玉帛;财帛;帛召、 帛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