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41: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41:35
词汇“[圮溺]”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出发。
“圮溺”(pǐ nì)的字面意思是指建筑物倒塌或人溺水。其中,“圮”指的是倒塌、毁坏,而“溺”则指的是淹没、溺水。
由于“圮溺”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很少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用来描述灾难性的场景,如建筑物倒塌或洪水导致的溺水**。
“圮”字在古代汉语中就有倒塌、毁坏的意思,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毁也”。“溺”字则有淹没、沉没的意思,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没也”。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描述灾难性场景的词汇。
在古代社会,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频发,因此“圮溺”这样的词汇可能会在描述这些灾难时出现。在现代社会,由于建筑技术和防灾措施的进步,这样的词汇使用频率降低。
“圮溺”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和悲惨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灾难和不幸,因此在情感上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哀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会用到“圮溺”这个词,因为它描述的是极端和不常见的情况。然而,在学*和研究历史或文学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历史**。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圮溺”作为一个象征性的词汇,用来描绘灾难或转折点,增强作品的情感深度和历史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城墙倒塌或洪水泛滥的画面,这样的图像会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灾难发生时的嘈杂声和人们的呼救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类似的灾难场景,但由于“圮溺”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跨文化比较中的应用有限。
“圮溺”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我们可能不会频繁使用“圮溺”,但了解它的存在和意义,对于提升语言素养和文化修养是有益的。
1.
【圮】
(形声。从土,己声。本义:毁;塌坏;坍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圮,毁也。 、 《书·序》。传:“河水所毁曰圮。”-祖乙圮于耿。 、 《思玄赋》-覩有黎之圮坟。 、 《虞书·尧典》-方命毁族。
【组词】
圮泐、 圮剥、 圮族、 圮坏、 圮废、 圮坏、 圮倾、 圮毁、 圮下、 圮缺
2.
【溺】
排泄小便。后来作“尿”。
【引证】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更:轮番。睢:范睢。)
【组词】
溺尿、 溺溲
人或动物排泄的小便。
【引证】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热,故溺赤也。 、 清·方苞《狱中杂记》-矢溺皆闭其中。
【组词】
溺盆子、 溺壶、 溺窝子、 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