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44: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44:00
“太阿之柄”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太阿剑的柄。太阿剑是**古代传说中的一把名剑,相传为春秋时期吴国的铸剑大师欧冶子所铸。因此,“太阿之柄”比喻掌握权力的关键或核心部分。
在文学作品中,“太阿之柄”常用来形容某人掌握着至关重要的权力或决策权。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政治、历史或军事相关的讨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历史学,这个词汇用来分析权力结构和领导地位。
“太阿之柄”源自**古代的传说和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比喻抽象的权力概念。在古代文献中,如《史记》、《汉书》等,都有关于太阿剑的记载,这些文献影响了后世对“太阿之柄”的理解和使用。
在**文化中,剑象征着权力和尊严,因此“太阿之柄”在社会背景中与权力和领导地位紧密相关。在历史上,掌握太阿之柄的人往往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这个词汇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太阿之柄”给人一种庄严和权威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君王和他们的权力。这个词汇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和对权力的敬畏。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政治或领导力的话题时,它可以帮助更精确地表达某人掌握核心权力的概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握太阿之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想象一位古代君王手持太阿剑,剑柄在手,象征着无上的权力和威严。这种场景可能会伴随着庄严的音乐和宏伟的视觉画面。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握有王权之杖”(holding the scepter of power),这也是一种象征权力的表达方式。
“太阿之柄”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权力象征,也反映了人们对权力的认知和态度。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和历史背景。
昏君无北伐之心,奸相操太阿之柄。
1.
【太】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引证】
《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太,大也。 、 《白虎通·五行》-太亦大也。 、 《易·系辞》。注:“大极者。”-易有太极。 、 《书·洛诰》-王入太室裸。 、 《礼记·曲礼》-太上贵德。 、 《后汉书·樊准传》-饮而不损兹曰太。
【组词】
太虚幻境、 太清、 太乙、 太极、 太原;太侈、 太无
2. 【阿】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柄】
(形声。从木,丙声。本义:器物的把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柄,柯也。(柯:斧柄。) 、 《仪礼·少牢礼》-覆之南柄。 、 《仪礼·大射礼》-有柄。 、 明·魏禧《大铁椎传》-柄(铁椎把)铁折叠环复。
【组词】
柄子、 刀柄;勺柄;曲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