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1:46: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1:46:16
“三保太监”是指明朝时期的著名航海家郑和,他的小名是“三保”,而“太监”则是他的官职身份。郑和原名马和,是明朝**朱棣的亲信,因其在七次远航中的卓越贡献而闻名于世。
“三保太监”这个词汇源自郑和的小名“三保”和他的官职“太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主要用于历史文献和学术讨论中,以指代郑和及其航海活动。
在**文化中,郑和被视为勇敢和智慧的象征,他的航海活动不仅展示了明朝的国力,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社会背景中,郑和的故事激励着人们探索未知和追求卓越。
提到“三保太监”,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勇气、探险和国际交流。这个词汇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在我的学*经历中,我曾在历史课程中研究过郑和的航海活动,这让我对明朝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三保太监扬帆远,
七下西洋传佳话。
海上丝绸之路启,
文明交流谱新篇。
提到“三保太监”,我可能会联想到古老的航海图、巨大的宝船和海浪的声音,这些图像和声音共同构成了对郑和航海活动的生动想象。
在其他文化中,郑和的故事可能通过不同的词汇和叙述方式被提及,例如在阿拉伯语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称呼和描述。
“三保太监”这个词汇不仅指代了一个历史人物,也代表了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和一种探索精神。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更深入地理解**的历史和文化。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保】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用手抱孩子形。金文写作从“人”从“子”。后来为了结构的对称,小篆变成“保”,使人不能因形见义了。本义:背子于背)。
同本义。
【引证】
唐兰《殷墟文字记》-负子于背谓之保,引申之,则负之者为保;更引申之,则有保养之义。然则保本象负子于背之义,许君误以为形声,遂取养之义当之耳。
3.
【太】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引证】
《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太,大也。 、 《白虎通·五行》-太亦大也。 、 《易·系辞》。注:“大极者。”-易有太极。 、 《书·洛诰》-王入太室裸。 、 《礼记·曲礼》-太上贵德。 、 《后汉书·樊准传》-饮而不损兹曰太。
【组词】
太虚幻境、 太清、 太乙、 太极、 太原;太侈、 太无
4.
【监】
借鉴。
【引证】
《书·召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 《诗·大雅·皇矣》-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 《荀子·解蔽》-成汤监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
1. 【太监】 唐代设专门的宦官机构内侍省,其长官为监及少监。明代宦官组织庞大,领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等。清代沿置。太监成为对宦官的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