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6:1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6:17:57
孤拙 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孤”和“拙”。其中,“孤”通常指孤独、单独或无助的状态,而“拙”则指笨拙、不灵巧或不擅长。结合起来,“孤拙”形容一个人在某种技能或活动上既孤独又笨拙,缺乏帮助和技巧。
“孤拙”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孤”和“拙”两个常用汉字组合而成。在古代文献中,这两个字常分别使用,组合成“孤拙”后,其含义和用法相对固定,没有发生显著的演变。
在**传统文化中,“孤拙”常与谦虚、自省的美德相联系。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因此“孤拙”有时也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自我提升过程中的状态。
“孤拙”一词给人以孤独和无助的情感联想,可能引发同情或鼓励。在个人成长和学*过程中,这种状态常常是暂时的,鼓励人们通过努力克服困难。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学新乐器时感到孤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的练,我逐渐克服了这种状态,体会到了成长的喜悦。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孤拙”来表达一种孤独而笨拙的美感:
月光下,我孤拙地舞,
脚步错乱,心却自由。
想象一个孤独的身影在月光下笨拙地跳舞,这种画面和场景可以引发深刻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如柔和的月光、笨拙的脚步声和孤独的心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lumsy and alone”,但“孤拙”作为一个汉语词汇,其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更为丰富。
“孤拙”作为一个汉语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状态,还蕴含了文化和社会的深层意义。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文化理解。
1.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2.
【拙】
(形声。从手,出声。本义:笨拙,不灵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拙,不巧也。 、 《广雅》-拙,钝也。 、 《墨子·贵义》-不利于人谓之拙。 、 《书·盘庚》-予亦拙谋。 、 《离骚》-理弱而媒拙兮。 、 《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抱朴子》-每动作而受嗤,言发口而违理者,拙人也。 、 《史记·货殖列传》-拙者不足。 、 《楚辞·离骚》-理弱而媒兮,恐导言之不固。 、 唐·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 《红楼梦》-姐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作伴,也可解些烦闷。
【组词】
性拙、 拙行、 拙诚、 拙鸠、 拙薄、 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