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9:45: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9:45:41
“孤愤”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孤”和“愤”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因为孤独或被孤立而产生的愤怒或不满情绪。基本含义是指由于缺乏支持或理解而感到的孤立无援和愤慨。
在文学作品中,“孤愤”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在面对不公或困境时的内心状态,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家族衰败和个人命运多舛时的情感。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感到被忽视或排斥时的情绪。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可能用来分析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情感反应。
同义词:孤寂、孤苦、孤立无援 反义词:融洽、和谐、团结
“孤愤”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已有出现,如《左传》中有“孤愤之士”的表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所扩展,但基本情感内涵保持不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孤愤”常与士人的气节和坚持联系在一起,如屈原的《离骚》中表达的孤高和愤世嫉俗。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可能与个人主义和自我表达的追求相关联。
“孤愤”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理解,因为它描绘了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可能激发人们对社会不公和个体困境的反思。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有在团队项目中感到被忽视或不被理解的体验,这种时候“孤愤”这个词能够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孤愤如夜风,吹过寂静的心田,唤醒沉睡的灵魂。”
视觉上,“孤愤”可能让人联想到孤独的身影在昏暗的灯光下徘徊;听觉上,可能是寂静中的叹息或低沉的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olitary resentment”或“isolated anger”,但这些表达可能缺乏“孤愤”所蕴含的文化和情感深度。
“孤愤”这个词深刻地描绘了人类在社会关系中的复杂情感,它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有助于丰富个人的情感表达和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
1.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2.
【愤】
(形声。从心,贲(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愤,懑也。 、 《楚辞·九章·惜诵》-发愤以杼情。 、 《后汉书·王符传》-志意蕴愤。
【组词】
愤切、 愤悁、 愤薄、 愤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