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08: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08:24
敲诈勒索: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他人交付财物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涉及对受害者的恐吓,使其感到恐惧,从而被迫满足敲诈者的要求。
敲诈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指的是敲打或敲击的动作,后来引申为通过威胁手段获取财物的行为。勒索则源于拉丁语“extorquere”,意为“强行夺取”。这两个词合并使用,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敲诈勒索”。
在许多文化中,敲诈勒索被视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因为它侵犯了个人的财产权和人身安全。在社会背景中,敲诈勒索的存在可能导致社会信任的缺失和法律秩序的破坏。
敲诈勒索一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如恐惧、愤怒和厌恶。它让人联想到不公正和暴力,影响人们对社会正义的看法。
在个人经历中,敲诈勒索可能涉及朋友或家人受到威胁,需要法律介入和心理支持。
在诗歌中,敲诈勒索可以被用作象征,代表人性的黑暗面或社会的腐败。
视觉上,敲诈勒索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的巷子、威胁的目光和紧握的拳头。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紧张的音乐和威胁性的对话。
在不同语言中,敲诈勒索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含义都是通过威胁手段非法获取财物。
敲诈勒索是一个具有强烈负面含义的词汇,它在法律、文学和社会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了解和识别敲诈勒索行为对于维护个人和社会的正义至关重要。
专会苛刻穷人,~,淫人妻女。
1.
【敲】
(形声。从攴,高声。攴,pū,轻击。象手(又)拿小棍轻击的样子。本义:敲击,叩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敲,击头也。 、 《左传·定公二年》。释文:“击声也。”-夺之杖以敲之。 、 《吕氏春秋·当务》-下见共王五伯,将敲其头矣。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僧敲月下门。 、 、 、 、 清·黄宗羲《原君》-敲剥天下。
【组词】
敲扑、 敲丝、 敲枰、 敲翻
2.
【诈】
(形声。从言,乍声。从言,说明与言论有关。本义:欺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诈,欺也。 、 《尔雅》-诈,伪也。 、 《荀子·脩身》-匿行曰诈。 、 《荀子·富国》-有掎挈伺诈。 、 《吕氏春秋·义赏》-繁战之君,不足于诈。 、 《吕氏春秋·务本》-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 《聊斋志异·狼三则》-禽兽之变诈。
【组词】
诈端、 诈掯、 诈哄、 诈伪、 诈力、 诈人
3. 【勒】
4.
【索】
(会意。意为用绳子把木头束起。于省吾认为是绳索。本义:大绳子)。
同本义 。后泛指各种绳索。
【引证】
《说文》-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 、 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 《列士·天瑞》-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 《后汉书·段颍传》-追讨南度河,使军吏田晏、夏育慕先登,悬索相引。复战于罗亭,大破之。 、 《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而索綯。
【组词】
索苇、 索头、 索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