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27: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27:04
“临崖勒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悬崖边上勒住马匹,不让其继续前进。这个成语比喻在危险或错误的边缘及时停止或改正,避免更大的灾难或错误。
“临崖勒马”源自古代的骑马文化,当时骑马是一项重要的交通和军事技能。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危险情境的敏感和应对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局限于物理上的悬崖,也包括了抽象的危险和错误。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庸之道”和“知止”,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强调风险管理和自我控制的环境中。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醒和自制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了在关键时刻的冷静和智慧。它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或冲动时,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提醒自己在做出重要决策时,要考虑后果,避免冲动行事。例如,在职业选择或投资决策时,及时反思和调整策略。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临崖勒马回头望,往事如烟随风散。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匹马在悬崖边上被勒住,马蹄悬空,画面紧张而充满张力。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马的嘶鸣和风声,营造出一种紧迫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stop short of the brink”或“pull back from the edg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在危险边缘及时停止的意思。
“临崖勒马”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它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的精妙之处,提升沟通和表达的效果。
亏得老襟丈~,不然,以祖父世传之产业,而换几根筹马,好不伤心。
1.
【临】
哭(很多人哭,或聚众哭,为丧事而悲痛哭泣)。
【引证】
《集韵》-临,哭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 、 《史记·高祖本纪》-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 《汉书·文帝纪》-遗昭曰,无发民哭临宫殿中
2.
【崖】
(形声。从山,厓(yá)声。本义:岸;水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崖,高边也。 、 《说文句读》-崖,岸。高边也。…此云高边,崖则水之边而峭高者也。 、 《荀子·劝学》-渊生珠而崖不枯。 、 《尔雅·释丘》。按:“厓之峻而高者,岸也,即岸也。”-望厓洒而高岸。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伯有廷劳于黄崖。 、 《庄子·秋水》-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 《庄子·山水》-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 、 宋·沈括《梦溪笔谈》-穹崖巨谷。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蹑履登崖。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石崖侧削。 、 《徐霞客游记》-四眺重崖,皆悬绝无径,而西崖尤为峻峭。
【组词】
崖谷、 崖口、 崖垠、 崖畔、 崖岭、 崖穴
3. 【勒】
4.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