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3:41: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3:41:03
敲边鼓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敲打鼓的边缘。基本含义是指在旁边助威、帮腔或附和,通常用来形容在别人说话或做事时在旁边给予支持或增加声势的行为。
敲边鼓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显然与实际的敲打鼓边缘的动作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演变为比喻意义上的支持或附和。
在**文化中,敲边鼓常常与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相关联。它强调在集体活动中,个人应该支持团队的决定和行动。
敲边鼓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因为它涉及到支持和团结。它让人联想到团队合作和共同努力的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团队项目中遇到过敲边鼓的情况。当团队成员在讨论中支持我的想法时,我感觉到了团队的力量和凝聚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晨曦的光辉中,
我们敲响希望的边鼓,
共同谱写未来的篇章。
敲边鼓 可以让人联想到鼓声的节奏和力量,以及人们在鼓声中团结一致的场景。视觉上,可以想象一群人围着鼓,共同敲打的画面。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cheer on" 或 "back up",但这些表达没有 敲边鼓 这个成语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和文化内涵。
敲边鼓 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的形象。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还传达了团结和支持的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这话须得你老哥自己去找他,我们旁人只能敲敲边鼓。
每天又有帮闲的~,给人们听惯了,就不但做得出,而且也行得通。
1.
【敲】
(形声。从攴,高声。攴,pū,轻击。象手(又)拿小棍轻击的样子。本义:敲击,叩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敲,击头也。 、 《左传·定公二年》。释文:“击声也。”-夺之杖以敲之。 、 《吕氏春秋·当务》-下见共王五伯,将敲其头矣。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僧敲月下门。 、 、 、 、 清·黄宗羲《原君》-敲剥天下。
【组词】
敲扑、 敲丝、 敲枰、 敲翻
2.
【边】
(形声。从辵(chuò),臱(mián)声。本义:山崖的边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边,行垂崖也。 、 《尔雅》-边,垂也。 、 唐·李白《荆州歌》-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
【组词】
崖边;岸边;水池边;边侧、 边涯
3.
【鼓】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 、 《释名·释乐器》-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 《汉书·律历志上》-皮曰鼓。 、 《楚辞·屈原·国殇》-抱玉枪兮击鸣鼓。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阗王钟鼓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