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07:09: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07:09:59
“争辨”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争论和辩解,通常指在意见分歧时通过言语交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对方或达成共识。
“争辨”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争”和“辨”两个字组成。在古代,争辨更多指的是通过辩论来解决问题,而在现代,它更广泛地用于描述任何形式的意见冲突。
在**文化中,争辨有时被视为不礼貌或不和谐的行为,尤其是在家庭或社交场合。然而,在学术和专业领域,争辨被认为是推动知识和理解进步的重要手段。
争辨可能引起紧张和不安,尤其是当它变得激烈时。然而,它也可以激发思考和创新,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沟通。
在大学期间,我曾参与过一次关于教育改革的争辨,那次经历让我意识到通过争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复杂性。
在诗歌中,争辨可以被用来象征内心的冲突或不同思想之间的斗争,例如:
在思想的战场上,
争辨如剑,交锋不息,
真理的光芒,
在辩论的火花中闪现。
争辨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上的律师激烈辩论的场景,或者是学术会议上学者们激烈讨论的画面。声音上,可能是高声的争论和快速的语速。
在英语中,“debate”和“argue”可以对应“争辨”,但“debate”更偏向于正式和有组织的辩论,而“argue”则更偏向于日常的争论。
争辨是语言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表达和捍卫自己的观点,还能够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识的形成。在学*语言和表达中,掌握争辨的技巧和艺术是非常重要的。
1.
【争】
“诤”的本字。强谏;规劝。
【引证】
《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 、 《荀子·臣道》-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 、 《荀子·子道》-父有争子,不行无理。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组词】
争子、 争友、 争臣、 争引、 争弟
2.
【辨】
(形声。从刀,辡(biǎn)声。本义:判别,区分,辨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辨,判也。 、 《小尔雅》-辨,别也。 、 《周礼·天官》-辨方正位。 、 《易·系辞下》-辨是与非。 、 《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 、 《庄子·秋水》-不辨牛马。 、 《左传·昭公元年》-男女辨姓。 、 《乐府诗集·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组词】
明辨是非;辨白、 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