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0: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0:27
“亭壁”一词通常指的是亭子的墙壁。亭子是一种小型的建筑,常见于公园、花园或风景名胜区,供人休息或观赏风景。亭壁作为亭子的组成部分,起到了围护和装饰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亭壁”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安静、优雅的环境,如“亭壁上爬满了紫藤,随风轻轻摇曳”。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建筑或园林时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建筑学或园林设计中,“亭壁”是一个具体的建筑术语,用于描述亭子的结构细节。
“亭壁”一词源于古代汉语,亭子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在**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亭子的设计和功能有所变化,但“亭壁”这一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在**文化中,亭子常常与文人墨客的雅集、诗酒风流联系在一起,亭壁也因此承载了一种文化意蕴。亭壁上的题诗或绘画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人的情感寄托。
提到“亭壁”,我联想到的是一种宁静和优雅的氛围,仿佛能听到古人的琴声和诗吟。这种联想让人感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和美好。
在我的一次旅行中,我曾在一个古老的园林里见到一座亭子,亭壁上刻着古人的诗句,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韵味让我印象深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亭壁”: “亭壁静立,岁月无声, 古藤缠绕,时光悠悠。”
想象一幅画面:一座古亭,亭壁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微风吹过,藤叶轻轻摇曳,伴随着远处传来的古筝声,营造出一种古典而宁静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建筑结构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如日本的“茶亭”或欧洲的“凉亭”,但它们的功能和美学价值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相似之处。
“亭壁”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建筑元素,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联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加文学和艺术的魅力。
1.
【亭】
(象形。战国文字字形,其中“T”象矗立的亭柱。小篆以为从高省,丁声。本义: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
同本义。后指驿亭。
【引证】
《说文》-亭,人所安定也。亭有楼。 、 《一切经音义经》-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 、 《释名·释宫释》-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 、 《汉书·高祖纪》-为泗上亭长。 、 晋·干宝《搜神记》-安阳城南有一亭,夜不可宿,宿辄杀人。 、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组词】
亭邮、 亭民、 亭寺、 亭舍、 亭传、 亭置、 亭驿
2.
【壁】
(形声。从土,辟声。本义:墙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壁,垣也。 、 《风俗通》-壁亦土也。 、 张衡《思玄赋》-观壁垒于北落兮。 、 《汉书·司马相如传》-家徒四壁立。 、 《聊斋志异·促织》-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组词】
壁有耳、 壁中书、 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