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03: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4:03:25
潸然泪下 的字面意思是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形容非常悲伤或感动到无法自控的状态。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人在听到或看到某些感人或悲伤的事情时,情感激动到无法抑制,眼泪自然而然地流下来的情景。
在文学作品中,潸然泪下 常用于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情感的表达力。在口语交流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反应。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表演艺术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情感的表达和感知。
同义词:泪流满面、泪如雨下、泪眼朦胧
反义词:笑逐颜开、喜形于色
潸然泪下 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潸然”一词出自《诗经》,原意是指眼泪流下的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形容人在悲伤或感动时的情感状态。
在中国文化中,眼泪往往被视为情感的真实流露,潸然泪下 这个词汇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视和细腻。在社会交往中,这个词汇也常用来形容对他人的同情或共鸣。
潸然泪下 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悲伤和感动。它让人联想到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无论是电影、书籍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都能引发深刻的情感共鸣。
在个人经历中,潸然泪下 可能出现在观看一部感人的电影、听到一个悲伤的故事或是在重要的告别时刻。这些经历加深了对这个词汇的理解和情感连接。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月光洒在窗台,
回忆如潮涌来,
心中那片海,
潸然泪下,无声的哀。
潸然泪下 的视觉联想可能是模糊的泪眼、颤抖的肩膀和湿润的面颊。听觉联想可能是轻柔的背景音乐或是周围人的安慰话语。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ears streaming down one's face" 或 "tearfully move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状态相似。
潸然泪下 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眼泪的自然流动,也反映了人类情感的深
潸焉出涕。
林冲见说了,~,自此杜绝了心中挂念。
1.
【潸】
(形声。从水,散省声。本义:流泪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潸,涕流貌。 、 《史记·扁仓传》-流涕长潸。 、 《诗·小雅·大东》-潸焉出涕。
【组词】
潸泫
流泪。
【引证】
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肠断离家泪暗潸。
【组词】
潸慨、 潸泪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泪】
(形声。从水,戾(lì)声。简化字“泪”是个从“水”从“目”的会意字。本义:眼泪)。
同本义。
【引证】
《晋书·羊祜传》-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坠泪碑。 、 《战国策·燕策》-士皆垂泪涕。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组词】
涕泪、 泪波、 泪泉、 泪球、 泪晶
4.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