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57: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57:49
削衣贬食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减少衣物和食物,形容生活极度节俭或贫困。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通过减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来达到节约的目的。
在文学作品中,削衣贬食 常用来描绘人物的贫困生活或表达对节俭美德的赞扬。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节约或贫困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于分析贫困现象或节俭行为。
削衣贬食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对生活必需品减少的描述。在古代,由于物质条件有限,人们常常需要通过减少衣物和食物的消费来应对困难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描述节俭或贫困的状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俭被视为一种美德。削衣贬食 反映了这种价值观,并在社会中被用来教育人们珍惜资源,避免浪费。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提醒人们面对经济困难时应该如何合理管理资源。
削衣贬食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让人联想到艰苦的生活环境和人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牺牲。它也唤起了对节俭美德的尊重和对贫困人群的同情。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我们不得不削衣贬食,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那段时间虽然艰难,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节俭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岁月如梭,削衣贬食间,
节俭美德,传承千年。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家庭围坐在简陋的餐桌旁,桌上只有简单的食物,衣物也显得破旧。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节俭的力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live frugally" 或 "cut back on expenses",但这些表达没有 削衣贬食 这样直接和形象地描述减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情况。
削衣贬食 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生活状态,也传递了节俭和珍惜资源的文化价值观。在现代社会,尽管物质条件有所改善,但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应该如何合理管理资源。
时公私有余,削衣贬食,不立资遗,以班亲旧朋友为义。
1.
【削】
削弱,削减。
【引证】
《韩非子·五蠹》-辩智而鲁削。 、 宋·苏洵《六国论》-日削月割。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兵挫地削。 、
徒峭。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石崖侧削。
【组词】
削壁(徒削的山崖)——现专用于合成词中,如“剥削”、“削减”、“瘦削”义同“削(xiāo)”
2.
【衣】
穿衣。
【引证】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 、 、 《韩非子·五蠹》-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组词】
衣紫腰金、 衣帛、 衣冠
遮盖;包扎。
【引证】
《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裂裳衣疮。
【组词】
衣被海内、 衣饰、 衣覆
3.
【贬】
(形声。从贝,乏声。本义:减少;减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贬,损也。 、 《广雅》-贬,减也。 、 《公羊传·隐公二年》。注:“犹损也。”-何以不氏,贬。 、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贬食省用。
【组词】
贬颜、 贬乐、 贬价、 贬悴
4. 【食】 ——用于人名的字。如汉代的郦食其、审食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