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2: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02:24
词汇“伐树削迹”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或词汇。根据字面意思,“伐树”指的是砍伐树木,“削迹”则可能指的是消除痕迹或减少迹象。结合起来,这个词汇可能指的是通过砍伐树木来消除或减少某些痕迹或迹象的行为。
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彻底的改变或消除,如在历史小说中描述某个**后,为了彻底改变现状而采取的极端措施。
由于“伐树削迹”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不详。可能是由两个常见的动作词汇组合而成,用于特定的比喻或象征意义。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伐树可能象征着重大的改变或破坏,而削迹则可能象征着试图掩盖或消除过去的错误。
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强烈的改变或消除的意味,给人以决绝和彻底的感觉。
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
在创作中,可以将“伐树削迹”用于描述某种极端的改变或消除行为,如在诗歌中形容时间的无情或历史的变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被砍伐的森林,以及随之消失的痕迹;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沉重或悲壮的音乐来增强这种彻底改变的氛围。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意象和概念可能存在于其他文化中,如英语中的“clear the slate”(清除记录)。
“伐树削迹”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其使用和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复杂的概念和情感。
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
某~,不齿于缙绅,固不容辄登一时贵人之门。
1.
【伐】
(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伐,击也。 、 《广雅》-伐,杀也。 、 宋·苏辙《太白山祈雨词》-为酒醴,伐豚羔,舞长袖。
【组词】
伐祭、 伐杀
2.
【树】
(形声。从木,尌(shù)声。本义:栽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树,生植之总名。 、 《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 、 《国语·晋语》。注:“树木也。”-夫坚树在始。 、 周礼《中庸》。注:“谓殖草木也。”-地道敏树。 、 《周礼·大司徒》-二曰树艺。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组词】
树事、 树杨、 十年之计,在于树木;树其树以荫行人
3.
【削】
削弱,削减。
【引证】
《韩非子·五蠹》-辩智而鲁削。 、 宋·苏洵《六国论》-日削月割。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兵挫地削。 、
徒峭。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石崖侧削。
【组词】
削壁(徒削的山崖)——现专用于合成词中,如“剥削”、“削减”、“瘦削”义同“削(xiāo)”
4.
【迹】
同本义。
【引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
【组词】
浪迹天涯;人迹、 人迹罕至;迹蹈、 迹状、 迹响
留下的印子。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蟆入草间,蹑迹披求。
【组词】
痕迹;血迹;笔迹;墨迹